實施新的一輪進攻戰役
1943年,元旦剛過,斯大林的新命令到了。
華西列夫斯基被告知,他要近日動身去沃羅涅日方麵軍司令部。在那裏,他仍以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的身份,負責準備與實施計劃在頓河上遊地區展開的一輪新的進攻戰役。參加這次戰役的,主要是沃羅涅日方麵軍、勃良斯克方麵軍和西南方麵軍。組織協調這三個方麵軍的協同行動,保障新的進攻戰役的勝利完成,則是他的主要工作。
1943年2月1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發布了授予他“蘇聯元帥”這一最高軍銜的決定。2月19日,華西列夫斯基突然接到斯大林的命令,要他立即趕回莫斯科。當天,華西列夫斯基便風塵仆仆地趕回。
見到斯大林後,他被告知說,大本營決定立即在莫斯科中央方向發起一次旨在消滅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主力,並把戰線向西大大推進的重大戰役。
他的任務是,在這次戰役中負責領導和協調西方方麵軍左翼部隊以及勃良斯克方麵軍、中央方麵軍(即由原頓河方麵軍改稱而來)、沃羅涅日方麵軍的作戰行動。
華西列夫斯基還清楚地記得,在1月底2月初,斯大林曾為此征求過他的意見,同時也與很多方麵軍首長商量過。但那時還隻是初步醞釀,想不到這麼快就要實施了。他沒有多說什麼,隻是表示服從最高統帥部的安排和調遣。
領受這項新使命後,華西列夫斯基又回到了沃羅涅日方麵軍司令部的所在地。就在蘇聯紅軍建軍節剛剛過後,蘇德戰場南部戰線的情況發生了出人意料的變化:希特勒法西斯軍隊正以一個新組建的集團軍群向蘇軍發起迅猛的進攻。
最先遭到德軍攻擊的部隊正是瓦圖京所部西南方麵軍,他們這時剛好發動經最高統帥批準的“躍進”戰役而推進到了第聶伯河附近地域。隨後,由於敵我力量對比懸殊,西南方麵軍開始了不得已的快速後撤。
然而,就像連鎖反應一樣,西南方麵軍右翼部隊的迅速後撤給沃羅涅日方麵軍的左翼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這樣,先此返回大本營參加西線進攻戰役計劃編製工作的華西列夫斯基又被派回了沃羅涅日方麵軍,以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進一步危局。這時,時間恰在3月初。
果然,3月7日,德軍開始了第二次大規模進攻。沃羅涅日方麵軍左翼部隊經過頑強英勇的抵抗,防線還是被敵軍突破了,最後也不得不向哈爾科夫退卻。
至3月15日,由於德軍不斷投入新的兵力和兵器,沃羅涅日方麵軍卻得不到有力的援軍支持,隻好放棄了哈爾科夫。到3月18日,他們又丟掉了別爾哥羅德,一直退到了庫爾斯克南麵的奧博揚地域。
3月19日,最高副統帥朱可夫也被派到了這裏,他與華西列夫斯基及各方麵軍首長經過研究部署,終於在沿北頓涅茨克河,經戈斯季謝沃—貝科夫卡—德米特裏耶夫卡—紅亞魯加—克拉斯諾波裏耶一線建立起了牢固的防禦正麵。
3月22日,華西列夫斯基奉命回到了大本營。他的任務就是與斯大林、朱可夫具體策劃庫爾斯克會戰的舉措。
從3月底到4月初,華西列夫斯基帶著初步方案在國防委員會和大本營討論了多次。他整天奔波於國防委員會—大本營—總參謀部之間,詳細地審聽每個參與討論和決策的人的各種意見。
在這些意見中,有的同意總參謀部關於組織有計劃防禦的主張,有的則認為應該先敵發起進攻,通過強大的突擊進攻來直接消滅敵人。
對所有這些意見,斯大林當時隻是聽,並未做出明確支持哪一方的表態。與此同時,華西列夫斯基還用電話與正在沃羅涅日方麵軍前線的副最高統帥朱可夫就這一問題做了廣泛的討論。
4月8日,朱可夫向最高統帥斯大林提交了一份詳細的分析報告。該報告對敵軍近期活動做了有根據的判斷,其中也敘述了他對庫爾斯克弧形地帶行動計劃的一些設想。
稍後,華西列夫斯基逐個打電話給各方麵軍司令部,要求各位高級首長再重新考慮一下敵情和我軍的計劃,並務必在4月12日前將明確意見報告給總參謀部。
對於瓦圖京和羅科索夫斯基,他還親自打電話對他們做了交代。未久,各方麵軍司令們的報告都送上來了,其中多數都同意總參謀部或朱可夫的意見。
4月10日,華西列夫斯基飛到了朱可夫所在的沃羅涅日方麵軍司令部。在這裏,他倆再次詳細地討論了這次行動方案及關於戰役戰略預備隊部署的意見。他們還就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的配置問題擬定了一道訓令草案,以便屆時一並呈送最高統帥過目。關於對即將展開的這次大規模作戰行動,他們一致認為必須堅持原先那種“後發製人”的戰略。
在整個戰役的準備過程中,華西列夫斯基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前線各部隊中度過的。
5月中旬,由於斯大林的指示,總參謀部又製訂了一個名為“庫圖佐夫”的進攻性戰役計劃。它是為整個庫爾斯克會戰服務的,其任務是在會戰進入反攻階段前先行出擊,以消滅戰線西端的德軍奧廖爾集團軍,並相機奪取該城。參加這個戰役的部隊是勃良斯克方麵軍和中央、西方兩方麵軍各一部。
隨後,華西列夫斯基就為布置這次戰役去了勃良斯克方麵軍駐地。在這裏,他視察了各參戰部隊,並與該方麵軍司令波波夫一道逐個檢查了各集團軍的前沿防禦情況。
6月10日,華西列夫斯基被召回莫斯科。根據大本營的指示,他最後被派到了沃羅涅日方麵軍。其任務是負責協調沃羅涅日和西南兩個方麵軍的戰役作戰行動。與此相適應,朱可夫則被委派為負責中央、西方和勃良斯克三個方麵軍的作戰協調工作。整個戰役的協調者是最高統帥斯大林。
至此,蘇軍的一切準備工作全部就緒。
7月3日,戰線仍極為平靜。第二天的中午過後,還是沒有任何情況。華西列夫斯基和沃羅涅日方麵軍首長處在焦急的等待之中。
大家彼此也不多說話,隻是都不期然地盯著指揮所裏的幾部電話機:萬一又有什麼新消息呢?突然,16時,前沿防禦陣地傳來報告,大約有4個營的德軍在20輛坦克和1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衝向我防禦線,估計是前沿火力偵察,但很快就被擊退。
據戰鬥中被俘的德軍步兵第一六八師的一名士兵供認,他們每人分到了一份幹糧和伏特加酒,為的是明日拂曉轉入突擊。
不久,這名俘虜被送到了司令部,華西列夫斯基與瓦圖京又審了一遍,說法依舊。
於是,華西列夫斯基立即把這一最新事態報告了斯大林和在中央方麵軍的朱可夫。當即,總參謀部又把這一情況轉告所有的前線各參戰部隊及梯次配置在縱深的預備隊。
7月5日淩晨2時30分,沃羅涅日方麵軍實施了炮火和航空兵的反準備。庫爾斯克弧形地帶大會戰就這樣展開了。
8月23日,庫爾斯克會戰全部結束。法西斯德國軍隊被殲滅了30個精銳師,總計兵力50多萬人,坦克1500多輛,作戰飛機3500多架,火炮3000餘門。這些慘重損失,使德軍在整個蘇德戰場上完全轉入了戰略防禦。經過從1943年年初到8月底的戰爭考驗,特別是七八月間在庫爾斯克弧形地帶與敵軍的鬥智鬥勇,華西列夫斯基的自信心大增。他一開始提出並一再堅持的對1943年夏戰計劃的設想,被戰爭的結果證明是正確的。
因此,他自豪地寫道:“我們學會了猜測敵人的意圖。我們有鋼鐵的意誌和堅毅的性格、自製力和沉著精神。這就使我們足以避免犯錯誤,避免過早地開始戰鬥行動,避免給敵人以可乘之機……總之,我們的統帥藝術顯示出了創造性。”
華西列夫斯基在前線接到了最高統帥部下達的大本營訓令:要求西南方麵軍立即向南實施主要突擊,與南方方麵軍采取協同動作,爭取一舉消滅敵軍頓巴斯集團。
南方方麵軍的主要任務是對斯大林諾實施突擊,並在那裏同西南方麵軍突擊集團會師。華西列夫斯基的任務是負責領導和協調該兩方麵軍之間的行動,並將它們的行動計劃上報大本營審批。
8月12日淩晨,華西列夫斯基收到大本營發給他和朱可夫的訓令,內容是他們已經知道的南線各方麵軍的作戰任務。訓令要求:
沃羅涅日方麵軍在截斷敵哈爾科夫集團的退路後,立即在克列緬楚格附近強渡第聶伯河。草原方麵軍在攻克哈爾科夫後還應攻占克拉斯諾格勒,繼而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以北地域強渡第聶伯河。
西南方麵軍應迅速向第聶伯河推進,進抵紮波羅熱地區,從而切斷敵頓巴斯集團的退路。南方方麵軍的主要任務是突破德軍“米烏斯防線”,進而占領第聶伯河下遊廣大地域。
8月16日,西南方麵軍右翼突擊集團如期展開了進攻。西南方麵軍雖然有些部隊擊破了敵軍防禦,但是最終沒能突破成功。雙方的傷亡都很大,整個戰場上屍體成片。
原來,8月12日,德國統帥部發布了希特勒的第十號命令。命令要求他們那些經過庫爾斯克附近蘇軍打擊、業已精疲力竭而又無心戀戰的部隊,立即在第聶伯河以西地域築起“東方壁壘”線,用以阻擋蘇軍乘勢的追擊作戰。
現在,由於希特勒對他們下了死命令,這兩個集團軍便對西南方麵軍的進攻展開了頑強的抵抗。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不斷地給他們補充新的預備隊和大量的技術兵器。
蘇軍在上述各個地域的受阻遭挫,使斯大林極為惱火。
18日晚,華西列夫斯基向斯大林作例行前線報告時,以自己的名義並代表方麵軍首長提出了新的建議:考慮到部隊的隱蔽調動及部署、彈藥準備等至少需要五六天,他請求允許在8月25日左右開始在新地段發起突擊。斯大林批準了他們的新建議,進攻時間獲準於8月27日開始。
22日,在布置好馬利諾夫斯基西南方麵軍的突擊準備工作後,華西列夫斯基便馬不停蹄地飛到了科涅夫的草原方麵軍司令部。待到這裏之後,他才獲知草原方麵軍已經從兩個方向包圍了哈爾科夫。經與科涅夫研究,他們決定,立即派出快速部隊加速對敵軍的合圍,並最好堵住敵人企圖撤逃的鐵路線。
但是,由於德軍已經事先接到了上峰指示,因此在當晚就棄城向西南方向逃跑了。這樣,第二天,草原方麵軍東部和北部的部隊勝利地挺進到哈爾科夫。擔負掩護撤逃任務的德軍一部,全部成了蘇軍的俘虜。
解放哈爾科夫後,華西列夫斯基與隨後趕來的朱可夫就前線戰局交換了意見,並著重對草原和西南兩方麵軍下一步的行動計劃作了指示。是晚,華西列夫斯基又飛回了馬利諾夫斯基的指揮部。
至8月30日,德軍的“米烏斯防線”已經蕩然無存,全線敗退的敵軍簡直向飛蝗一樣,回撲到了第聶伯河一線。當天,烏克蘭南部重鎮塔甘羅格獲得解放。
至9月上旬,華西列夫斯基所統帥的西南和南方兩方麵軍,已經解放了頓巴斯廣大地區。鐵路樞紐巴爾文科沃、鋼鐵工業中心馬裏烏波利以及斯大林諾、沃爾諾瓦哈等一批城市,相繼獲得解放。
9月18日,自春季以來始終置身前線的華西列夫斯基通過電話與最高統帥斯大林就下一步戰役發展問題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