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帥遠征實施遠東對日戰役
遠東蘇軍各方麵軍的部署為:“滿洲”西部邊境的是外貝加爾方麵軍,方麵軍司令為馬利諾夫斯基元帥,軍事委員會委員為捷夫欽科夫中將。“滿洲”東北部的是遠東方麵軍(後改為遠東第二方麵軍),方麵軍司令為普爾卡耶夫大將,軍事委員會委員是列昂諾夫中將。部署在“滿洲”東部邊境的是濱海集群(後改稱遠東第一方麵軍),司令為麥列茨科夫元帥,軍事委員會委員是什蒂科夫上將,參謀長是克魯季科夫中將。
此外,參加遠東蘇軍對日作戰的還有尤馬舍夫海軍上將指揮的太平洋艦隊和安東諾夫海軍少將指揮的阿穆爾河區艦隊。這兩支艦隊也受華西列夫斯基的蘇聯遠東軍總指揮部節製和指揮。
1945年7月30日,華西列夫斯基被任命為遠東軍總司令一職。實際上,從4月底至8月初,華西列夫斯基一直是以遠東軍總司令的身份在領導對日作戰的一切準備工作。
但多數人並不知道此事,隻是知道有一個“瓦西裏耶夫上將作戰組”。因為,在此間的一切公開場合,華西列夫斯基都是以副國防人民委員、大本營成員兼白俄羅斯第三方麵軍司令的身份出現的。
根據日本關東軍的實際兵力及其部署狀況,華西列夫斯基和總參謀部分析了敵人的弱點和優勢,並以此為基礎結合當時遠東蘇軍的實際情況,展開了製訂對日作戰計劃的全麵工作。
其中主要一點是,經過請示最高統帥斯大林,根據遠東新的敵我對比變化,他們提出了改防禦為進攻的戰略。
華西列夫斯基認為,現在對日作戰已經完全不同於當年在庫爾斯克弧形地帶的對德作戰。
現在,可以肯定地說,在德國投降後日軍根本不敢再進攻蘇聯了,所以必須堅決地實施突擊進攻才能最後消滅關東軍。
華西列夫斯基認為,日本關東軍的部署及其戰略意圖顯然是守勢,它在兵力配置和部署方麵的最大弱點在於缺乏可靠的後方。關於日軍的長處,華西列夫斯基認為,在濱海地區對麵蘇軍可以實施進攻的各個方向上,已經全被關東軍的築壘防禦和大量兵力所封鎖。
經過對關東軍的情況仔細研究之後,華西列夫斯基和總參謀部便初步確定了通過數路突擊來分割敵軍的總戰略意圖。這樣做的優點在於,一是可以從敵人防禦的薄弱地域利用快速兵團突擊,從而一舉插入敵後;二是在敵防禦堅固地區的突擊可以牽製住敵軍的有效機動,在行進中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7月5日,華西列夫斯基飛到赤塔。這裏是馬利諾夫斯基的外貝加爾方麵軍司令部所在地。他的遠東軍總指揮部先期駐地就在距此西南方向25千米遠的地方。後來,他的指揮部轉移到了麥列茨科夫的遠東第一方麵軍司令部那裏。
8月8日,置身於遠東前線的遠東蘇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打電話到克裏姆林宮。他向斯大林建議,應該把原來擬定的8月9日淩晨3時的進攻時間提前至0時10分,以增強進攻的突然性。斯大林同意了。
8月8日夜,遠東蘇軍三個方麵軍按照統一計劃隱蔽地進入進攻出發陣地。從8月9日零時10分至淩晨1時,蘇軍未經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準許就發起了全麵進攻。
總攻發起以後,空軍先後出動了兩批共480架轟炸機,在殲擊機的掩護下,對海拉爾、齊齊哈爾、哈爾濱、長春、吉林、沈陽等地的軍事工業基地及鐵路樞紐和機場等重要目標實施了集中轟炸。
日空軍懾於蘇軍的威力,在戰役的第一天就轉移到南朝鮮和本土,所以蘇軍一開始就掌握了戰區製空權,為地麵部隊順利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
8月9日零時10分,外貝加爾方麵軍各先遣支隊越過邊界,率先發動了進攻。從拂曉開始,第一梯隊各集團軍分12路向東挺進。行動迅猛的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每晝夜前進達150公裏,12日已縱深前進約400公裏,越過了大興安嶺,前出至東北平原。
但這時油料告罄,裝甲大軍不得不在魯北和突泉集結休整兩天。得到情報的日軍出動了86架轟炸機,進行了12次集中轟炸,擊毀了蘇軍150輛坦克、27門火炮和42輛汽車。 直至14日,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才得到了空運的油料供應,重新恢複了進攻,左翼先頭部隊攻占洮南,殲滅偽滿騎兵第一師,俘敵13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