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升上將發動英帕爾戰役(2 / 3)

斯利姆將這一危急情況報告給蒙巴頓,蒙巴頓立即從第五師和第七英印師中抽調部隊前去增援,並命令直轄的第三特種突擊旅作好戰鬥準備。

另外,命令此時尚駐在印度境內的“欽迪”第二十三遠程突破旅前去掩護利多,令英第二師從印度內地火速趕來。

經過激戰,到5月13日,在賈伊爾山上殘餘的日軍陣地也被英印士兵占領。日軍佐藤幸德率部向補給地撤退。

蒙巴頓接到科希馬戰線的日軍有撤退跡象的報告後,命英第二師和第七英印師陸續向馬奧集中,然後進而奪取烏科魯爾。

6月22日,兩支隊伍好比鋼鉗的兩隻鉗牙,在科希馬公路的109裏程碑處將日軍鉗住。烏科魯爾這場堵截仗結束後,駐緬方麵軍司令官河邊正三向此時已遷到馬尼拉的日本南方軍總司令部和東京大本營提出了請求停止“烏號”作戰的報告。

南方軍總司令官寺內壽一接到河邊正三的報告,隨即與東京聯係,大本營經幾次磋商後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7月2日午夜,寺內壽一發布了停止“烏號”作戰的命令,由駐緬方麵軍向第十五軍進行傳達。

盟軍情報人員獲悉日本南方軍總部下達的全線撤退命令後,立即報告給戰區總部,蒙巴頓當即指示斯利姆的第十四集團軍7個師開始全麵追擊作戰。雖然日第十五軍渡過了親敦江,但損失慘重。

英帕爾戰役日軍慘敗後,駐緬日軍首腦十分清楚,隨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塞班、關島、提尼安等戰役中的失利,“緬甸的戰略地位,對大本營來說,已失去了政治戰略指導上的積極意義。隻不過是泰國、馬來、印度支那半島西麵的防壁而已。然而,防守緬甸的價值並未失去,因為它占有能夠扼製盟軍企圖沿孟加拉灣向馬來半島的頭部和新加坡方向進攻的英印軍鋒芒的地位。”

於是,新上任的日本駐緬甸方麵軍司令官木村兵太郎,根據南方軍總司令部的指示,於1944年9月底擬出守緬甸的作戰設想:針對蒙巴頓的英印軍隊,實施“盤作戰”和“完作戰”。對向曼德勒附近及該地以南伊洛瓦底江畔下正麵來攻之英印軍的作戰稱為“盤作戰”;對向印度洋沿岸正麵來攻之英印軍的作戰稱為“完作戰”。

10月下旬,日本情報機關已偵知盟軍確立了由陸路進攻緬甸的戰略。於是,木村立即召集第十五軍、第二十八軍、第三十三軍各參謀長及作戰主任到仰光,就方麵軍今後的作戰構想,特別是“盤作戰”指導要領,進行了研究。

與此同時,蒙巴頓決定英印部隊首先強渡親敦江,並在那裏建立橋頭堡,然後再南下進攻仰光。

11月10日,斯托普福德將軍指揮的第三十三軍在親敦江西岸完成攻擊部署。阿薩姆團的一個突擊營向江對岸發起衝鋒,順利登上了東岸。

接著,該軍的第二十師主力也陸續渡過了親敦江,並占領了莫萊。與此同時,第十一東非師在英國皇家空軍準確無誤的空襲支持下,沿著親敦江西岸幽暗的加包山穀向加裏瓦打去。

12月10日,印度工兵在親敦江上迅速架起了橋梁,使第十四集團軍的各主力師得以開過對岸。

梅塞維的第四軍,包括第七英印師、第十九英印師和第十七英印師。後來,集團軍直轄的第五英印師也歸梅塞維指揮。蒙巴頓給梅塞維的命令是:跨過親敦江後進入瑞波平原,與日本第十五軍駐守在那裏的師團進行決戰,並奪取日本人在耶烏—瑞波地區的各重要機場。這一戰要打得既快又狠。

梅塞維部隊渡過親敦江後,遵命向東衝擊。4天之後,他們又占領了英多西北部的班毛,並同從北部揮戈南下的英第三十六師會合,向瑞波平原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