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無畏的“血膽將軍”(1 / 2)

勇敢無畏的“血膽將軍”

1885年11月11日,喬治·巴頓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一個富裕的軍人世家。

1903年,巴頓進入弗吉尼亞軍事學院,一年後又被保送入著名的美國陸軍軍官學校,即西點軍校。

1909年,巴頓從西點軍校畢業,被任命為騎兵少尉。1910年至1914年,巴頓擔任了陸軍參謀長伍德的副官,後來又成為陸軍部長史汀生的副官,這對巴頓以後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巴頓請戰上了前線,在戰爭中嶄露頭角,並獲得紫心勳章,後來因訓練坦克部隊又獲得“優異服務勳章”,並晉升為上校。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巴頓的好友馬歇爾上校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為了對付即將到來的戰爭,馬歇爾根據總統的意見,提拔了一批積極進取、才能出眾的軍官擔任高級指揮職務。

巴頓作為美國為數不多的幾個富有坦克作戰經驗的指揮官之一,被任命為第二裝甲師師長。

巴頓是一名主張大無畏進攻的將領,他常對屬下的官兵們說,贏得戰爭靠兩樣東西,那就是膽量與鮮血。所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集團軍司令時,獲得了“血膽將軍”的綽號。

巴頓信奉的口號是:“果敢、果敢、永遠果敢!”“前進、戰鬥、不惜任何代價!”如果他手下有位師長向巴頓報告自己的師太疲勞了,無法再發動新的進攻,巴頓就會說:“好吧,你推薦誰來代替你的職務?”

師長總是重新考慮之後,仍然執行巴頓原來的命令。實踐證明巴頓是對的,這個師並未疲勞得不能進攻。

巴頓知道:“士兵可以連續進攻60個小時,這樣常可節省大量時間,少吃很多苦頭。超過60小時就是浪費時間,因為士兵會因缺少睡眠而疲憊不堪。”

巴頓經常用粗魯的語言對部隊訓話,以激勵官兵們一往無前的進攻精神。例如:“戰爭就是殺人的買賣,你不放他的血,他就會宰了你。劃破對手的肚皮,要不就打穿他們的腸子。”“美國人喜歡搏鬥,喜歡戰鬥的刺激和兵刃交鋒的‘叮當’聲。”“敗退是懦夫,也是要命的,在我們的軍隊裏不要膽小鬼!”

巴頓手下有位師長曾評價說:“巴頓講話就像個密蘇裏州的趕騾漢,試圖哄騙那些頑固的騾子替他載上重負。”

不少軍官對巴頓的粗俗語言感到臉紅,並責問他為何要這樣說話。

巴頓回答說:“你沒有粗俗勁就無法指揮部隊。”

巴頓曾經寫道:“美國士兵唯一不具備的氣質就是狂熱,當我們與狂熱者作戰時,這是一個不利的因素。”

因此巴頓試圖用粗俗、潑辣的語言煽動士兵仇恨敵人,培養士兵粗獷的性格。結果多數士兵都樂意接受這種訓話,並逐漸培養起對法西斯的刻骨仇恨和頑強的戰鬥精神。

巴頓不僅用語言來激勵部隊,往往還以身作則,深入危險的前線視察。

他總是乘坐一輛擦得閃閃發亮的吉普車,車的坐椅套為大紅色,車的前後都標有表明巴頓軍銜的大號將星,車的後座上架著一挺由巴頓的副官操縱的大口徑機關槍,每當到部隊時,巴頓的司機都盡量按響喇叭,讓戰士們知道他們的司令官巴頓將軍同他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