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維也納街頭的三流畫家(1 / 1)

流落維也納街頭的三流畫家

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在奧地利東北部一個不起眼的小鎮——布勞瑙出生了。希特勒前麵的兩個哥哥都夭折了,他是一個海關小職員的第三個孩子。

希特勒的出生地——布勞瑙,地處奧地利西北邊境,與德國南部巴伐利亞交界之處。

他的出生地對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因為希特勒早在青年時期就想:兩個說德語的國家,同屬日耳曼民族,不應有邊界分開,應該統一。他的這種原始想法一直延續到他的生命結束。

這也正是他為何在掌握了德國政權,成了獨裁者之後,吞並奧地利,使奧地利成了他對外侵略擴張首要目標的原因之一。

1909年,希特勒隻身來到維也納,開始了他一生中最悲慘的時期。此前的5年裏,他因父親去世,家庭拮據,一直輟學在家做著當藝術家的夢。

20歲的希特勒身穿一件匈牙利籍猶太舊衣商送給他的黑大衣,長至足踝。前額頭發斜梳,頭戴一頂油膩發光的黑呢帽,四季不換。兩頰和下頜胡須叢生,身後背著一個破舊的畫架。他從一個街頭流落到另一個街頭,繪製一些拙劣的維也納畫片。

他畫著聖斯蒂芬大教堂、歌劇院、伯格劇場、舒恩布倫王宮等景物,賣給小販裝飾牆頭、賣給商人嵌在陳列出售的畫框裏,或者被家具商買來釘在廉價的沙發和椅子靠背上。

希特勒白天以賣畫得來的錢在小酒店或候車室裏買些廉價食品充饑,夜晚或在公園的長椅上或隨便在哪家的門洞裏過夜。甚至在緊迫之時以典當衣物度日,直至身無別物,最後便加入到以依賴施粥為生的流浪者的隊伍裏去。

1909年至1913年這一時期的希特勒沒有朋友,沒有親人,沒有家庭,沒有工作,沒有住處。

盡管如此,他並沒有自暴自棄。他成了一個注視、關切社會和世界的人。

他的一個朋友敘述道:“希特勒常常起來反對一些事情,他顯得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我從未見過他輕鬆愉快地幹什麼事情。”

希特勒給人的印象是一個蒼白的、病弱的、瘦高個青年。他常常沉默不語,但誰要是與其意相悖,誰要是反對了他,他會立刻暴發,歇斯底裏地狂怒起來,向所有反對他的人傾瀉。

當時的希特勒在維也納還沒有正式參加政治活動,但他卻在單身漢寓所裏進行了政治鬥爭和蠱惑性煽動的預演。正是在這個遠離政治舞台的小圈子裏,希特勒形成了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信仰。

他的雄心、活力和懶惰同他的古怪性格混雜在一起,使他在一小撮失意者中嶄露頭角。短短的幾年當中,希特勒具備了有可能成為職業政客的各種基本素質。在此期間,他衣衫襤褸、缺吃少喝,但他卻異常注意國內外的政治動向,特別是重視奧地利三大政黨的活動。另外,圓滑、扯謊、曲解、欺騙和奉承的能力也是他在流浪期間練就的特殊本領。他可以公開地偽裝,理直氣壯地扯謊,坦率地殘忍和不擇手段。他不信任任何人,也不委身於任何人,因為他不承認在人與人之間有任何的友誼和忠誠。他根據人類的普遍弱點,得出荒謬的結論,之後使許多同樣老奸巨猾的對手都猝不及防,紛紛敗下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