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願以償掌握德國的軍政大權(1 / 2)

如願以償掌握德國的軍政大權

希特勒跌倒得快,爬起來也快。在他剛剛出獄不久,戈林、羅姆等一班助手很快又回到他的身邊,各奔東西的納粹黨徒們也紛紛彙攏,挫折之後,他們更加團結,對希特勒更加崇拜了。

盡管希特勒野心勃勃,但他不敢再輕舉妄動。他一麵重新積蓄力量,伺機東山再起;一麵建立了一個複雜嚴密的黨內機構,這個黨從1925年的兩萬多人,至1929年時已超過17萬人。

希特勒將羅姆領導的衝鋒隊改組成為一種武裝團體,擁有幾十萬隊員,其任務是保護納粹黨舉行的集會,搗亂其他政黨的集會,恫嚇那些反對希特勒的人。

接著,他又著手建立自己的嫡係武裝團體,即黨衛隊。黨衛隊員必須宣誓效忠“元首”。海因裏希·希姆萊剛接手黨衛隊時,黨衛隊隻有200名左右的隊員,然而到他結束他的黨衛隊工作時,黨衛隊已統治了整個德國。

即使在整個歐洲戰區,黨衛軍也成了一個令人膽戰心驚的團體。而高居這個錯綜複雜組織塔頂上的就是希特勒,他牢牢地控製著自己的槍杆子。

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給希特勒創造了一個好條件,他等待著的機會終於來到了。銀行的倒閉、企業的破產,使納粹分子變得更瘋狂了。

1929年10月從美國華爾街開始,全世界刮起了一場“黑色風暴”。外國資本家紛紛撤走投放在德國的資金,德國經濟一瀉千裏。失業、饑餓、失望、恐懼、怨恨、仇視籠罩著德國。

德國政府無能為力,總理像走馬燈似的換了一輪又一輪,誰也沒有回天之力。群眾不滿了,走上了街頭;壟斷資本家不滿了,四處尋找自己的代理人。

這個時候希特勒又站到演講台上去了,他抨擊政府,向壟斷資本家許願保證給予他們足夠的市場,向工人保證不會失業,向農民保證會有土地,向商人允諾不征重稅,仿佛他將要建立的帝國比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更完美,他也不在乎了,隻要有人支持他,隻要人們去選票站投他的票。

衝鋒隊、黨衛隊身穿製服,雄赳赳、氣昂昂地走過頹喪的人群,吸引無數人羨慕的眼光,青年人反正無事可做,不如去參加衝鋒隊,又有飯吃,又神氣。

衝鋒隊壯大了。

壟斷資產階級慷慨解囊,給納粹黨提供巨額資金,給源源不斷的衝鋒隊新隊員發放裝備,組織大型、巨型的演講會,讓更多人加入到納粹黨的陣營中來。衝鋒隊員在街頭搭起施粥站,饑餓的人們感激涕零:納粹黨真是太好了!1930年,納粹黨徒由1929年的17萬猛增至35萬,這一年納粹黨獲得了600多萬張選票,一躍而為全國第二大黨。距離第三帝國的美夢隻有一步之遙了。德國的壟斷資本家看到希特勒竟有如此能耐,都把賭注押在他身上。魯爾煤炭辛迪加作出決議,每出售100噸煤,就抽出5馬克給納粹黨。一年抽出的資金竟達600萬馬克。其他的壟斷資本家也紛紛解囊,為納粹黨提供經費。他們不僅答應更慷慨地資助,而且就納粹黨的執政問題達成原則協議。他們聯名上書興登堡總統,以公開要求“民族運動的最大集團的領袖”希特勒上台執政。這樣,希特勒不僅給陸軍戴上了緊箍咒,而且也籠住了大資本家。現在他可以左手拿大亨們送來的錢,右手拿去加強對群眾的宣傳和欺騙。在1932年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中,納粹黨在全國各地散發數以千萬計的宣傳品,大小頭目和衝鋒隊全部出動,希特勒精神百倍地四處演說,甚至希特勒(蠟像)坐飛機一天到10多個地方進行“飛行演說”。這使納粹黨在7月31日的選舉中更上一層樓,一共獲得1370萬張選票,在國會中占230席,成了國會中第一大黨。納粹黨成為左右國會的重要力量。在風雨飄搖的德國政治生活中,共和國進入了垂暮之年,它像一葉駭浪中的小舟,最終在希特勒納粹黨這塊張開虎口的礁石前粉身碎骨了。共和國最後一任總理施萊徹爾將軍利用和興登堡兒子的私人關係,成了總統本人的好友。在德國最後一任社會民主黨總理赫爾曼·繆勒辭職後,施萊徹爾在興登堡麵前力薦弗朗茲·馮·巴本出任總理。巴本一上台就討好希特勒,解散了國會,取消了對衝鋒隊的禁令,使納粹黨的活動毫無顧忌。然而由於巴本無法滿足希特勒的胃口,希特勒竟和原來把巴本推上台的施萊徹爾達成默契,把巴本拉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