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橫掃西歐的“海獅計劃”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9月28日,華沙陷落;10月2日,進行抵抗的最後一個城市格西尼亞也停止抵抗,波蘭淪陷。英、法雖然對德宣戰,可是並沒有什麼實際行動。他們一麵宣戰,一邊還想通過美國政府“調停”,實行停戰。尤其是法國同德國毗鄰,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被希特勒進攻波蘭的閃電戰嚇破了膽,生怕惹怒德國進攻自己,哪裏還敢主動進攻德國?就這樣,波蘭在他們的“靜坐”之下,加上本國政府的腐敗無能,在兩個星期中就被德軍占領。英、法以為德國占領了波蘭,一定會去進攻蘇聯。於是,他們仍舊靜靜地坐在“馬其諾防線”的工事後麵,一坐就是半年。希特勒利用這一點,宣稱隻要英、法承認德國吞並波蘭,德國就決不同英、法打仗。然而暗地裏,希特勒又在擴軍備戰,準備對英、法直接開刀。希特勒首先對北歐的挪威和丹麥發動突然襲擊,並且取得成功。這樣,就使德國對法國的攻擊處於更有利的地位。第一個目標實現以後,希特勒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於5月10日發動了對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進攻。
同一天,英國著名的反法西斯政治家、海軍大臣丘吉爾接替張伯倫擔任英國首相。丘吉爾受命於危難之際,使國際反法西斯陣營中有了一位傑出的領導人。
5天以後,荷蘭政府宣告投降。18天後,比利時被德軍占領,盧森堡也被德軍的鐵蹄一掃而過。第二個戰略目標也順利實現了。
於是希特勒在歐洲大陸的最終目標——法國的側翼,完全暴露在德軍的槍口之下。德軍馬不停蹄,揮師東北方向突入法國境內。這時候,法國人才如夢初醒,發現自己苦心經營的馬其諾防線竟毫無用處。
德軍對這條防線根本不屑一顧,從它的側翼迅速地穿過,以典型的運動戰的迂回方式,沿著法國北部急速推進。
1940年5月下旬,英國遠征軍和法軍約40萬人被包圍在敦刻爾克附近的海灘上,陷入了絕境。如果不是希特勒莫名其妙地下達了停止攻擊的命令,這40萬軍隊不是投降就是被趕到海裏喂魚去了。
英國人抓住這個寶貴的喘息機會,調動和征集了各種戰艦、漁船拚命搶運被困的軍隊。
從5月26日到6月4日,這支臨時拚湊的“特混艦隊”,以驚人的效率共把33.8萬餘英、法士兵撤回到英國本土,保存了一支打擊納粹德國的有生力量。這就是被稱為“戰爭史上一大奇跡”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軍隊走了,但英國遠征軍10個師的武器裝備及車輛全成了德軍的戰利品。同時,這次撤退也決定了英法軍隊在西歐的敗局。
6月14日,德軍未發一槍就占領了法國首都巴黎,一麵黑白紅三色的納粹旗高懸在舉世聞名的埃菲爾鐵塔上。
當德國軍隊耀武揚威地通過由拿破侖建造的象征著法蘭西驕傲的凱旋門的時候,法國的抵抗也宣告停止了。剛剛上台的法國總理貝當在就職的第二天即向德國提出停戰的請求。
希特勒指定,談判地點應選在巴黎東北的貢比涅森林中的一塊空地上,這是他早就盤算好的。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法國,就是在這裏,向戰敗的德國代表團口授投降條件。當時進行談判所使用的舊餐車被特意從巴黎的博物館裏運來,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一切都按希特勒的意圖準備就緒。
6月的一天,天氣非常炎熱,陽光照射下的榆樹和鬆樹在林中空地上布下了陰影。一輛黑色的汽車駛到談判地點。全副戎裝、胸前掛著刺眼的鐵十字勳章的希特勒從車上下來,趾高氣揚地走向林間空地,戈林等尾隨著他。
希特勒一言不發,徑直來到一塊矗立的花崗石前麵,石碑上用法文雕刻著:“1918年11月11日,德意誌帝國在此屈膝投降……被它力圖奴役的自由人民所戰敗。”
希特勒在碑前佇立了一會兒後轉過身來,用輕蔑的神態環視周圍的空地,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挑戰架勢,仿佛這塊象征著德意誌帝國屈服22年的石碑已被他生吞進了肚子裏。
不久,法國談判代表到了。希特勒在車廂裏冷淡地接見他們以後,就離開車廂,走向停在林蔭道上的汽車。這時候,德國軍樂隊高奏起德國國歌《德意誌高於一切》和納粹黨黨歌《霍爾斯特·維塞爾之歌》。
這一瞬間,對希特勒來說又是一個偉大的曆史性時刻,他實現了1920年提出的撕毀《凡爾賽和約》的誓言,正是他而不是別人,為德國雪洗了1918年後的恥辱。
第二天,德法正式簽署了停戰協定。也許是空前的勝利刺激了希特勒,他興致大增地在巴黎遊覽了好幾天,還以埃菲爾鐵塔為背景留了影。不過,他並不喜歡巴黎,因為在這裏沒有感受到他曾在維也納感受過的對凱旋者熱烈歡呼的場麵。
7月初,希特勒離開法國,回到他設在德國西線被稱作“黑色森林”的大本營。按說,他應該十分滿足了,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已玩膩了各種“把戲”;作為一個軍事家,他已把大半個歐洲踩在腳下他還需要什麼呢?然而他並不滿足。
法國投降以後,他以為不久就會看到英國人願意考慮和談的跡象。他焦急地等待著來自倫敦的消息。
英國政府首先用炮彈作了回答,皇家海軍炮擊了已成為德國附庸的法國艦隊,表明英國戰鬥到底的決心。接著,丘吉爾首相又在下院發表了鼓舞士氣的演說,其中最使希特勒感到失望的一句話是:“不論形勢如何不利,英國政府也決心作戰到底!”
希特勒終於不得不承認,丘吉爾的話就是英國政府的最後回答,等待已沒有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