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演突襲蘇聯的“巴巴羅薩”大戲(1 / 2)

上演突襲蘇聯的“巴巴羅薩”大戲

為了稱霸世界,希特勒早有消滅蘇聯的野心。他曾叫囂要把世界文明從布爾什維克的“致命威脅”中拯救出來。

他在西線勝利後,1940年7月2日下令開始準備進攻蘇聯的作戰計劃。

8月,德軍總參謀部將方案擬就。

12月,希特勒發布第二十一號作戰指令,批準了這個方案。這一軍事行動的代號是用德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巴巴羅薩”命名的。“巴巴羅薩”意即“紅胡子”,希特勒使用這個代號,完全是出於對腓特烈這個窮兵黷武、侵略成性的暴君精神的讚賞和頌揚。

希特勒認為英國之所以堅持不屈,是寄希望於美蘇兩國,如果蘇聯被摧毀,英國的最後希望就會破滅。“巴巴羅薩計劃”是一個采取突然襲擊的手段,用“閃電戰”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快速消滅蘇聯的作戰方案。

為此,希特勒進行了一係列的偽裝和欺騙,他要求做到“當‘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實施時,全世界會大吃一驚,並感到難以置信”,“造成曆史上的最大騙局”。

當希特勒在歐洲四處侵略的同時,蘇聯的領導人斯大林也密切地注視著世界形勢。

蘇聯東邊有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威脅,同時英法長期以來把斯大林視為“眼中釘”,而遠東日本政府發動侵華戰爭,準備進攻蘇聯,南進南洋,稱霸世界。麵對這種情況,斯大林壓力愈來愈大,他密切注意四方動向,希望戰爭僅局限在資本主義陣營內。

1938年5月,日本關東軍在中蘇邊境的圖們江口,向蘇方進行軍事挑釁。斯大林對日軍在遠東的挑釁毫不手軟地進行打擊,目的在於解除後顧之憂。對朱可夫的重新任命,說明他真正擔心的還是西線。

當蘇聯紅軍在哈勒欣河兩側席卷殘敵時,法西斯侵略戰爭的烏雲已籠罩著歐洲,並且由於英、法、美等國家采取縱容姑息的“綏靖政策”,德國和意大利法西斯軍隊在奧地利、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頻頻得手,侵占了中歐的重要戰略地區。

斯大林不無憂慮地看到,希特勒得隴望蜀,欲壑難填,對國際公法已全然不顧,蘇聯的安全日益受到威脅。他多次建議英、法、美等國家采取聯合步驟製止法西斯侵略,但這些國家對此持消極態度,有的甚至一味犧牲小國的利益保全自己,使斯大林的努力大都付諸東流。

英法兩國政府對蘇聯采取了極端不信任的態度,同時也懷疑蘇聯的軍事實力,他們非常苛刻地要求蘇聯單方麵承擔許多義務,卻對蘇聯的許多要求置之不理。

與此同時,英法領導人還背著蘇聯與德國秘密談判,鼓勵納粹反蘇反共,英國政府還同德國商談了一筆約10億英鎊的軍事貸款,力圖把戰爭引向東方。

麵對這種局麵,斯大林不得不作出自己的決定,一麵采取權宜之計與德國周旋,一麵做好應付戰爭的準備。

此時希特勒為了避免蘇聯幹預自己的侵略,向斯大林伸出了橄欖枝,阿道夫·希特勒決定直接同斯大林打交道。

他放下架子,親自請求這位他長期以來一貫痛罵詛咒的蘇聯領導人立即同意他的外交部長起程到莫斯科去。

希特勒在得到斯大林親自保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將成為一個友好的中立國以後, 於1939年8月22日再一次把他的最高級將領召到了上薩爾茨堡,向他們宣布了自己的戰略決策,並且要求他們打起仗來必須殘酷無情,不要有任何憐憫。

希特勒在這次會議告訴他的軍官們,他很有可能在4天以後即星期天就下令進攻波蘭。

在蘇聯莫斯科,經過數輪談判,蘇德雙方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劃分了各自在東歐的勢力範圍。這一條約有助於蘇聯暫時避免被卷入戰爭,粉碎英法“禍水東引”的美夢,當然也有利於德國入侵波蘭,為其最終進攻蘇聯創造了條件。

在1941年的頭幾個月裏,蘇德在形式上還保存著正常關係,但卻日益緊張,希特勒的法西斯軍隊橫掃東南歐,侵占了包括挪威、丹麥、希臘、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法國在內的14個國家,控製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軍隊總數已達214個師,850萬人。

斯大林密切注視德國的動作,但他無法知道對手的確切進攻時間,也無法知道未來戰爭的規模,而希特勒早在1940年12月即已向高級將領們發布了第二十一號訓令,即“巴巴羅薩計劃”。

希特勒發布的絕密訓令說:“德國武裝部隊必須準備在對英國的戰爭結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戰役將蘇聯擊潰。準備工作必須在1941年5月15日前完成。”

為了完成這個戰略目的,德軍最高統帥部集中了190多個師、4000餘輛坦克、近50000門火炮、5000架飛機,總兵力為550萬人,編成3個集團軍群和3個獨立行動的集團軍,準備在陶格夫匹爾斯、明斯克、基輔等3個戰略方向上實施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