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父親外出辦事了。李白又偷偷地溜出家門,準備去村外的小溪邊捉魚玩。在小溪邊,他見到一位老婆婆手裏拿著一根粗大的鐵棒,正在一塊石頭上使勁來回磨著。

李白覺得很奇怪,就上前問道:“老婆婆,您這是在做什麼呀?”

“磨針。”老婆婆回答。

“磨針?”李白很不明白,老婆婆手裏磨的明明是一根粗鐵棒,怎麼是針呢?於是他忍不住又問:“可您磨的是一根鐵棒啊!”

老婆婆邊磨邊說:“我正是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呀!”

“什麼?”李白吃了一驚,“這麼粗的鐵棒怎麼能磨成一根細小的針呢?”

“孩子,”老婆婆語重心長地說,“我今天磨,明天磨,隻要我天天都下工夫磨,鐵棒總有一天會被磨成針的。就好比你讀書一樣,世上雖然有很多很多書,但是隻要你堅持每天讀書,十年,二十年……天下有用的書就都能裝進你的腦子裏啦!”

聽了老婆婆的話,李白慚愧極了。他拔腿就跑回家中,揮筆寫下了“隻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並將它端端正正地掛在書桌前來提醒自己。

從此,李白不再貪玩,轉而開始刻苦讀書,最終成了一位偉大的詩人。

玩遊戲時看書的男孩

數學家陳景潤從小就非常喜歡讀書,不管做什麼事情,他總惦記著自己的寶貝——書。

一次,小陳景潤去理發店理發。理發店裏人很多,大家都按次序理發。陳景潤領了號碼牌,心想:“輪到我的時候還早著呢,還是先找個地方看看書吧!”於是,他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裏掏出一本書,全神貫注地看了起來。

一晃兩三個鍾頭過去了,等陳景潤想起理發這件事,趕到理發店的時候,早已經過了他的號了。

陳景潤時時刻刻都想著看書,即使和夥伴們玩遊戲的時候,他也老是隨身帶著一本書。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常常沒過一會兒,他就想起自己那本沒看完的書,於是很快就把注意力全部轉移到書上去了。

一次,陳景潤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貓捉老鼠的遊戲。通過劃拳,其中一個小夥伴當了“貓”,陳景潤和其他小夥伴則當了“老鼠”。

“一、二、三……”當“貓”的小夥伴蒙住眼睛開始數數,其他孩子各自散開,忙著找個隱蔽的地方躲起來。陳景潤也找了一個不容易被發現的角落藏了起來。過了幾分鍾,見“貓”還沒有找來,他就掏出隨身帶的書,一邊讀,一邊等“貓”來捉他。可是漸漸地,陳景潤越看越入迷,竟然完全忘記自己正在玩遊戲了。

那個當“貓”的小夥伴把當“老鼠”的小夥伴一個個地找到了,可就是找不到陳景潤。最後,他隻好認輸,並大聲喊著陳景潤的名字,讓他出來。可是無論他怎麼喊,都沒有人答應。因為正全神貫注看書的陳景潤根本就沒有聽見他的喊聲。最後,夥伴們以為陳景潤回家了,就不管他了,繼續玩起了遊戲。

漸漸地,太陽落山了,小夥伴們停止了遊戲,都回家去了。可陳景潤仍在那個角落裏聚精會神地看著書。

角落裏的光線越來越暗,直到天黑得看不清書上的字了,陳景潤才想起自己是在玩遊戲,可“貓”怎麼還沒來抓自己呢?他從角落鑽出來,大聲呼喊夥伴們的名字,但沒有人答應。陳景潤這才明白夥伴們早已回家了。於是他拍拍衣服上的灰塵,回到家裏繼續看書。

小時候的陳景潤就是這樣迷戀書本、愛好學習,所以他長大後才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王冕學畫

王冕是我國元代的著名畫家、詩人,出生於今天的浙江諸暨。王冕七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裏日子過得十分艱難,隻靠母親給人家做些針線活為生。當時,村子裏一位很有學問的私塾先生很同情王冕,就免費讓王冕上了學。王冕學習很用功,成績也非常突出。

三年過去了,王冕已經十歲了。一天,母親把他叫到跟前說:“兒啊,今年莊稼收成不好,柴米很貴,光靠我給人家做點兒針線活過日子,實在不行啊!我想把你雇給財主家去放牛,每月掙點兒銀子,你也能有碗飯吃,你看怎麼樣?”

王冕同意了。從此,他每天都牽著牛到村外湖邊的草地上去放牧。湖邊有幾十棵粗壯的垂柳,當牛在湖邊吃草的時候,王冕就坐在樹蔭下讀書。

有一天,天氣非常悶熱,王冕又牽著牛來到了湖邊。不一會兒,天上烏雲密布,接著就“嘩嘩”地下了一陣大雨。大雨過後,烏雲逐漸散去,燦爛的陽光照得湖麵泛著紅光。湖裏有十幾枝荷花,有盛開的,有含苞待放的;有白的,也有粉紅的。碧綠的荷葉襯托著白色和粉紅色的荷花,顯得格外好看!荷葉上還滾動著亮晶晶的水珠,在陽光的照耀下美麗極了。王冕看得入了迷,心想:“如果能把這麼美的荷花畫下來多好啊!”

從那天起,王冕在放牛的時候隻要一有空,就拿起樹枝在地上畫荷花。剛開始時,他畫得一點兒都不像,不是把葉子畫扁了,就是把杆畫歪了。但王冕一點兒也不泄氣,畫了擦,擦了畫,這樣反複畫了好幾個月,慢慢能辨認出畫的是荷花了。

王冕高興極了,他偷偷地把媽媽糊窗戶剩下的紙拿來,又向上學的小夥伴們借了幾支不用的禿筆,開始在紙上畫起來。家裏所有的紙張都用光了,他又找鄰居家的廢紙畫。等到王冕快找不到紙的時候,他筆下的荷花也已經畫得活靈活現了。

王冕用樹葉的綠汁當綠顏料,把紅色的石頭磨成粉末和水調和當紅顏料,給自己畫的荷花塗上顏色。這樣看起來畫中荷葉翠綠,荷花粉紅,就跟真的一樣。

時間長了,王冕會畫荷花的事情逐漸被大家知道了,並且有些人還買他畫的荷花圖呢。王冕用賣畫的錢買了一些真顏料,這樣畫出的畫更好看,買的人也更多了。慢慢地,他也可以拿些錢給媽媽補貼家用了。

王冕就這樣由一個放牛的孩子,成為一位有名的大畫家。

由“傻子”到學者

宋朝時期有一個叫陳正之的學者。他小時候反應遲鈍,記憶力很差,看上去還有點兒傻頭傻腦,常常受人欺負。

到了該上學的時候,父親把陳正之送到了學堂。老師教大家學一篇幾百字的文章,其他同學很快便學會了,陳正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認識了幾十個字。字識多了,他又常常張冠李戴,為此,他經常受到老師的訓斥和同學的譏笑,甚至有人叫他陳傻子。父親知道後,對他說:“兒子啊,勤能補拙,你就盡你所能學習,學到什麼程度就算什麼程度吧!”

小小的陳正之從早到晚生活在沉重的壓力下,心裏很難過。但他不灰心,更不自暴自棄。學習課文時,別人讀一遍,他就讀三遍、四遍,甚至讀八遍、十遍;別人用一個時辰讀書,他就用上幾個時辰埋頭苦讀。

父親都被他讀得煩了,無可奈何地問:“一篇文章你讀這麼多遍還沒記住嗎?”

陳正之抬起頭老老實實地回答:“已經記住了,可是我怕明天就忘了,所以再讀幾遍。”

看他這個樣子,父親也沒辦法,隻好搖搖頭走開了。

有一年,陳正之跟老師學《詩經》。老師講完課,陳正之就一段一段地弄懂讀熟。每學完一章,他又把整章串起來讀,一直讀到背熟為止。到了年終,《詩經》學完了,陳正之也能把它全部背下來了。從此以後,老師和同學都對他刮目相看。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陳正之堅持不懈地努力,不僅博覽群書,還養成了鍥而不舍的好習慣,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宋朝一位著名的博學之士,人們都尊稱他為“陳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