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想了想,說:“等我弄清楚這支曲子的作者是什麼人後,再學習新的曲子吧!”說完,他又不厭其煩地練起來。

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一天,孔子興高采烈地來請師襄子去驗聽曲子。孔子彈完後,師襄子問他:“這次你應該知道作曲者是誰了吧!”

孔子興奮地說:“先生,我已經知道作曲者是誰了。這支曲子充滿了仁愛和氣魄,作曲者應該就是愛護老百姓、以仁德感化四方的周文王吧?”

師襄子聽了,讚歎說:“沒錯,這支曲子是周文王作的,名叫《文王操》。隻有像你這樣勤學苦練才能達到如此境界啊!”

柳公權發憤練字

柳公權是唐代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他小的時候,字寫得很糟,常常受到先生和父親的訓斥。柳公權很要強,他下決心一定要練好字。經過一年多的苦練,他已經寫得一手好字,已經遙遙領先同年齡段的小夥伴們了。

從此以後,柳公權寫的字常常受到夥伴們的稱讚和老師的誇獎,連嚴厲的父親的臉上也露出了微笑。柳公權不禁有點兒飄飄然起來。

一天,柳公權和夥伴們在路邊的亭子裏練習書法。夥伴們看了柳公權寫的字,都大聲讚美著。柳公權得意極了,驕傲地說:“這算什麼,等過幾年,我的書法一定是天下第一。”

一位挑著豆腐擔子的老人碰巧路過這裏,他聽到柳公權的話,就走過來看柳公權寫的字。老人隻是稍微掃了一眼,就皺著眉頭說:“這字寫得沒筋沒骨的,就跟我賣的豆腐一樣,還值得在人前誇耀嗎?”

柳公權見老人把自己的字說得一塌糊塗,不服氣地說:“人家都說我的字寫得好,你偏說不好,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不過,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

柳公權一聽,漲紅了臉,說:“我不信……”

老人笑了笑,說:“不信,你到城裏去看看吧!”

第二天,柳公權來到城裏,果然看到一個沒有雙臂的老人背靠槐樹,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字。

他寫的字那麼好,比自己寫的不知要好多少。柳公權慚愧極了,“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麵前,說:“師父,您收我為徒,教我寫字的秘訣吧!”

老人放下筆,對柳公權說:“我生來沒有手,隻能靠腳寫幾個字混生活,怎麼能當你的老師呢?”但柳公權仍苦苦哀求。

老人沒辦法,就在地上鋪了一張紙,在上麵寫了二十個字:“寫盡八缸水,硯染池塘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看了老人的字,一下子明白了許多。從此,他不再驕傲,發憤練字,手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過苦練,柳公權終於成為一代著名的書法家。

魯班學藝

魯班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他在年輕的時候曾到終南山拜訪神仙,學習木工的手藝。

當魯班曆盡千辛萬苦來到終南山,拜見了師父後,師父推給他一個箱子,說:“你向我學手藝,就得使用我的工具。可這些家夥我已經五百年沒使了,你拿去修理修理吧!”

魯班把木箱裏的工具拿出來一看:斧子崩了口,刨子長滿了鏽,鑿子又彎又禿,都該拾掇拾掇了。他挽起袖子就在磨刀石上磨起來。他白天磨,晚上磨,一直磨了七天七夜,磨得每件工具都閃閃發亮。

老師父看了看說:“試試你磨的這把斧子,去把門前那棵大樹砍倒。那棵大樹已經長了五百年了。”

魯班提著斧子走到大樹下。嗬!這棵大樹可真粗,幾個人都抱不過來。他掄起斧子不停地砍,足足砍了十二個晝夜,才把這棵大樹砍倒。

魯班提著斧子去見師父。老師父又說:“試試你磨的這把刨子。你先用斧子把這棵大樹砍成一根大柁,再用刨子把它刨光。要光得不留一根毛刺兒,圓得像十五的月亮。”

魯班拿著斧子和刨子來到大樹前。他一斧一斧地砍去了大樹的枝,一刨一刨地刨平了樹幹上的節疤,足足幹了十二個晝夜,才把樹幹刨得又圓又光。

魯班拿著斧子和刨子去見師父。老師父又說:“試試你磨的這把鑿子。你在大柁上鑿兩千四百個眼兒: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棱的,六百個扁的。”

魯班拿起鑿子和斧子,來到大柁邊就鑿了起來。他鑿了十二個晝夜,終於把兩千四百個眼兒都鑿好了。

老師父見魯班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滿意地說:“好孩子,我一定把全套手藝都教給你!”

魯班跟著師父苦學了三年,把所有的手藝都學會了。後來,他用師父給他的斧子、刨子和鑿子給人們修建了許多橋梁、房屋和家具,受到了大家的稱讚。

孟軻逃學

孟軻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稱為孟子。可他小時候並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孩子。

有一次,還沒到放學時間,孟軻就借口上廁所,悄悄溜出學校,跑回家去了。他到家時,媽媽正在織布。見孟軻這麼早回家,媽媽奇怪地問道:“今天怎麼放學這麼早啊?”

孟軻撫弄著衣襟,沒開腔。媽媽走上前去,摸了摸他的額頭,關心地問道:“是不是有點兒不舒服?”孟軻臉紅了,支吾了一會兒才說:“我……沒生病。”

媽媽更加奇怪了:“既然沒生病,為什麼這麼早就回家了?學校放學了嗎?”

孟軻看難以再隱瞞下去了,隻好說實話:“還沒放學,是我自己回來的。”

媽媽聽後一聲不響地走到織布機前,拿起織布的梭子,猛地把它折斷了。孟軻從未見媽媽生這麼大的氣,嚇得趕忙跪下說:“我今天早退逃學回來,是我不對,可是您把梭子折斷,布不就織不成了嗎?”媽媽嚴肅地說:“你逃學正如我折斷梭子一樣。我把梭子折斷,布就織不成;你才上學沒幾天就逃學,還能夠學到本領、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嗎?”

孟軻聽了這一番話,才知道媽媽折斷梭子是為了教育自己勤奮學習,不要中斷學業,於是含著眼淚說:“母親一片苦心,兒子會永遠記住的。從今以後,兒子再也不逃學了!”

從此,孟軻牢記母親的話,朝夕誦讀,勤學不懈,後來學問大進,成為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

司馬光的警枕

司馬光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曆史學家,他一生勤奮好學,從不懈怠,在曆史學方麵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司馬光小時候記憶力較差,別人讀一篇短文,三遍五遍便背熟了,他非得背二三十遍不可,所以,他經常讀書到半夜。

十多歲的小孩,到晚上特別喜歡睡覺,司馬光也不例外。有時白天讀書太疲倦了,一到晚上,他便迷迷糊糊的,往床上一倒,很快就會呼呼大睡,直到天亮才醒。這樣一來,晚上的時間全浪費了,於是,他想出一個妙法兒,就是用一段圓木頭代替枕頭。他想:“隻要睡覺時翻身,枕頭就會滾走,頭部就會跌落下來,這樣便能馬上驚醒,繼續讀書了。”

這個辦法果然有效,此後,司馬光再也沒有出現睡過頭的事。時間長了,他和圓木枕頭有了感情,親切地把這種枕頭叫做警枕。

鐵杵磨成針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在我國文學史上抹上了濃重的一筆。

李白的文才學識很受世人的敬仰,然而他小時候卻特別貪玩,父親每次叮囑他用功讀書,他卻總是趁父親不在家時偷偷溜出去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