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字木蘭花
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暈紅潮。斜溜鬟心隻鳳翹。
待將低喚。直為凝情恐人見。
欲訴幽懷。轉過回闌叩玉釵。
訴幽懷
寫男女相愛撩人心意的詞章不少,你情我願我情你不願你情我不願一拍即合一拍兩散半推半就推而不就生生死死半生半死——文字總是一麵戳破愛情偽善的麵具,揭露它的嗜血本質,一麵又忙著為它披上象征純潔善良的白羽衣,把它打扮成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聖物,為它搖旗呐喊。
遇見她的轉眼交會間,他心神驚動。相見的一幕在腦中如風回蕩,呼嘯有聲。她含情不語,站在那裏,臉上泛起紅暈,發髻上斜插著精致的頭飾,像一朵帶露的芙蓉一樣搖曳生姿。他心有所感寫下詞來紀念。當時是驚喜無限,可誰又想到,這樣的文字在日後看來會刺目刺心?
寫男女相會,容若這一首品格出眾,寫的不是相思糾纏的濃醴,而是乍然相逢的驚喜和羞澀。用他自己詞裏的話形容就是“一朵芙蓉著秋雨”的情態,清麗可觀。
當一個人內心感受越真實時,他的表達可能越會歸於平淡,如這首詞容若用白描生動地刻畫伊人窈窕風姿似乎還不足以表達那一刻的心神激蕩。接著他又極其傳神地將她嬌羞欲語,含情微露的情態刻畫出來。這首小令詞情清婉,哀苦不露。容若既能寫得如此自然傳神,他當時是如何被打動就不言自明了。
據清《賃廡筆記》載:“納蘭眷一女,絕色也,有婚姻之約。旋此女入宮,頓成陌路。容若愁思鬱結,誓必一見,了此夙因。會遭國喪,喇嘛每日應入宮唪經,容若賄通喇嘛,披袈娑,居然入宮,果得彼妹一見。而宮禁森嚴,竟不能通一語,悵然而出。”考察詞意恰是正合此詞情形。
是回廊轉角處的某次偶然相逢吧。在宮中?或許不是。她驚心未褪,因意外,因慌張,臉上紅潮乍起,插在鬢上釵環也微微顫動。這種嬌怯,落在他眼裏,如同芙蓉在秋雨中輕輕顫動。
他待張口喚她,又恐兩人含情凝睇的樣子被人看見。心情是這樣低弱而潦草。兩相無語靜默無言的相對瞬間,他欲近而不可近,她欲說而無可說,隻有回轉身,避讓他。
他走過去,聽見她拔下玉釵在欄杆上輕叩的聲音。
那是心上不變的暗號,她知道,他知道。
這是野史,可知而不足信,隻當是看現在的花邊新聞,增進了解,如果一味地考據學究就沒有意思了,反正逝者已矣。三百五十年後,很多事不必究得太清,如何領略容若詞中意,隻看讀詞人此時心境了。
一說此詞所寫乃是容若初見沈宛時,兩人齊齊心動的情景,品察詞意,此解未有不可。此詞風光旖旎,引人入勝。最後伊人玉釵輕叩的動作更是惹人遐想。男有情女有意,若能最後執手偕老真是美事一件。然而,我更傾向於野史的說法,將詞意解為與舊情人的相逢不能相認,則比一般香豔的愛情詞哀苦入骨。幸福和痛苦之間,我更喜歡品讀痛苦的一麵,這樣讀起來才有感覺。
像古人說的:“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容若和謝娘何嚐不是?詩人崔郊家道中落,隻能把自己很中意的婢女端麗賣給有錢有勢的人家。他很想念端麗,就站在馬背上在牆頭偷偷看她,回到家裏,想起這件事,心裏很難過,寫了這首詩。端麗的主人看到這詩後,明白崔郊的想法,把端麗又送還給他了,成全了一對有情人。
唐僖宗時,儒士於佑從皇家宮女所居上陽宮水道下水池邊拾得一片題有宮女哀怨詩句的紅葉,上寫著:“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原是宮人韓氏十分厭倦宮裏的寂寞生活,向往宮外的自由天地,就在紅葉上題詩以散愁心。萌動愛意的詩人於佑也賦詩於紅葉之上從上水池傳進宮內,剛好被韓氏撿回,韓氏見上麵寫道:“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又驚又喜。於是兩人甚有默契地保持這種聯係,一來一往憑借紅葉傳情。
這件事漸漸在宮中傳揚,被唐僖宗無意中聽到了,他甚覺有趣,一時龍顏大悅,便下旨放韓氏出宮,成全了兩個人的婚事。
可惜,像端麗主人這樣成人之美的君子已經是少,紅葉傳詩的幸事更是萬中無一。幸福的結合要天時地利人和配得剛剛好。現實中,宮門一入深似海,蕭郎從此是路人的情況還是居多。女人,財富,權勢,向來都是強者據之。容若勝崔郊之才,縱然寫的詩詞好過《贈婢》,也無儒士於佑之運,可以紅葉傳情。
有時,從此生死兩茫茫。絕了心念,也是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