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曲
未得長無謂。竟須將、銀河親挽,普天一洗。
麟閣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歸矣。如斯者、古今能幾。
有限好春無限恨,沒來由、短盡英雄氣。暫覓個,柔鄉避。
東君輕薄知何意。盡年年、愁紅慘綠,添人憔悴。
兩鬢飄蕭容易白,錯把韶華虛費。便決計、疏狂休悔。
但有玉人常照眼,向名花、美酒拚沉醉。天下事,公等在。
公等在
看到容若詞中“大笑拂衣歸矣”一句,我不禁條件反射地想起了李白那首《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遝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煊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這首詩被金庸用在《俠客行》的開篇,叫人記憶猶新。李白歌頌的是戰國時代魏國的兩位俠客侯嬴和朱亥。秦軍圍困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的平原君向魏國的信陵君求救。侯嬴設計幫助信陵君竊取兵符;朱亥隨同信陵君從魏將晉鄙手中取得軍權,信陵君率領軍隊,擊退秦兵,救了趙國。侯嬴因年老不能隨信陵君救趙,於是自刎而死。
容若這首《金縷曲》所贈者不知是誰。何等豪傑之士,竟然當得起容若一聲“大笑拂衣歸矣”。又或者根本就沒這個人,容若隻是在傾訴內心的想法和自我的感受。
《俠客行》和《金縷曲》兩詩詞一寫俠客一寫文人,看上去很遠,其實是有共通之處的,文人的俠氣和俠客的俠氣不同又相通。太白俠名卓著,“好劍術”,遍遊蜀中山水名勝,二十五歲才“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文名更是震古朔今,“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他是借詠信陵君門客的事來表達自己想結識像信陵君這樣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的政治抱負。現實卻給了他無情的打擊。天寶初,李白已四十二歲,因道士吳筠及賀知章推薦,被唐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讒去職。
安史亂起,永王李璘率兵路過九江,邀請李白參加了他的幕府。李白不明局勢,李璘兵敗被殺,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得歸。兩年後,李光弼率軍討伐史朝義,太白以六十一歲高齡還決意從軍,終因衰病未能如願,依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便逝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