鬢雲鬆令
枕函香,花徑漏。依約相逢,絮語黃昏後。
時節薄寒人病酒。剗地東風,徹夜梨花瘦。
掩銀屏,垂翠袖。何處吹簫,脈脈情微逗。
腸斷月明紅豆蔻。月似當初,人似當時否。
梨花瘦
《鬢雲鬆令》是《蘇幕遮》的別名,過於頹靡,倒不如《蘇幕遮》清襲雅致。《蘇幕遮》是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原曲源自西域龜茲國,“蘇幕遮”為“西戎胡語”。
容若寫了很多月夜懷人之作。此詞據載應作於康熙十六年間,屬於容若早年的作品。柔情婉轉,語辭輕倩,似麗人姿容初展,風神微露。當時容若詞中即顯出對明月梨花等清冷意象的偏愛,直至後來迭遭變故,明月梨花的意象更多,蘊意也更繁複。
回憶裏,在滿徑春光,枕頭都留有餘香的美好日子裏,與伊人在黃昏時見麵,絮語溫馨情意綿綿。清初滿族上進的貴族子弟,每日晨昏定省弓馬騎射,漢文滿文蒙文都要學。一天的功課安排很緊。唯有黃昏時分才有空閑——這也是為什麼容若詞中屢屢出現黃昏夕陽的字眼。
除了《采桑子》裏有“月度銀牆”之語,《落花時》又寫:“夕陽誰喚下樓梯,一握香荑。回頭忍笑階前立,總無語,也依依。”可知容若與伊人相會也多在傍晚時分。
“剗地東風,徹夜梨花瘦。”寫與伊人分別後,如今夜間的景況。
“剗地”是“盡是”的意思。謂風全無停息,吹落一地梨花。一夜過盡後看起來滿樹梨花竟似瘦減不少。此處明是寫花,暗在寫人,指經曆風波後伊人的消瘦飄零。此句一些刻本做“剗地梨花,徹夜東風瘦”。據《草堂嗣響》考證,應為“剗地東風,徹夜梨花瘦”。我覺得詞意更切,故從此說。
如今夜色沉涼,月光照在院中的紅豆蔻上,紅豆蔻無憂無慮開得正盛,讓人觸景傷情。遠處簫聲微動,觸動情腸。這個月下獨立花徑的人,眉間有一種傷心流出來。遺憾是因為——他留不住,生命裏最想擁有的美好。情感畢竟不同於花開花謝循時輪回的植物,感情這東西,一旦錯過了花期,就很難再有第二季。
容若以反問“月似當時,人似當時否”結句,清麗而滄桑。斷腸明月照梨花。容若心田滄滄,一冷到冰,顯然是因為:月似當時,人已不似當時。這一句後來容若詞中頻出,竟是一語成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