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80年卡爾巴拉之戰中,阿裏次子侯賽因被殺,引起了一係列在什葉派思想影響下的暴動,規模最大者為685~687年在庫法爆發的穆赫塔爾起義。起義參加者除阿拉伯人外,還有非阿拉伯的新穆斯林麥瓦立人,什葉派隨之傳播到非阿拉伯民族中。起義失敗後,其餘部形成什葉派凱薩尼支派。該支派主張,阿裏的權力是從穆罕默德繼承下來的。不承認前三任哈裏發的合法性,並創立了隱遁伊瑪目和馬赫迪(救世主)複臨人間,恢複正義的學說。認為阿裏的第三子伊本.哈乃菲葉是隱遁伊瑪目。這些主張對後來什葉派宗教學說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內容。此後,圍繞著侯賽因之子栽因.阿比丁形成了什葉派伊瑪目派,因其第六代伊瑪目賈法爾.薩迪格奠定了該支派的教法學基礎,故亦有人稱其為賈法裏學派。740年,侯賽因的孫子栽德.本.阿裏在庫法發動起義並戰死,所部後來形成什葉派的支派栽德派。
750年,阿巴斯人借助什葉派的力量推翻了伍麥耶王朝。但阿巴斯王朝建立後,因懾於該派影響的擴大,而對其采取了各種壓製、瓦解措施,引起內部進一步分化。765年賈法爾.薩迪格死後,多數人擁護其次子穆薩.卡孜姆為伊瑪目,後形成十二伊瑪目派,少數人則擁護其長子伊斯瑪儀之子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為伊瑪目,形成伊斯瑪儀派,亦稱七伊瑪目派。嗣後,伊斯瑪儀派聚集了激進的反阿巴斯王朝的力量,發展和宣傳“內學”思想,廣泛進行鼓動宣傳,而十二伊瑪目派和栽德派則對什葉派信眾
阿巴斯王朝持溫和態度。
9世紀末和10世紀初,什葉派的武裝起義極為頻繁,伊斯瑪儀派、栽德派、十二伊瑪目派及伊斯瑪儀派的尼紮爾派、努賽爾派和德魯茲派等。均在武裝起義中得到發展;其中尤以伊斯瑪儀派為最,其教義主張傳播遠至印度次大陸,成為什葉派中最有影響的力量。但11世紀下半葉,什葉派遭到了一係列挫折。除栽德派和十二伊瑪目派尚保持一定力量外,伊斯瑪儀派及其尼紮爾派均因失去已建立的政權而大大削弱。
1502年,波斯沙法維王朝興起,什葉派開始複興。麵對奧斯曼帝國的威脅,沙法維王朝的開國君主伊斯瑪儀宣布十二伊瑪目派為國教,並以行政手段推行該派教義,建立宗教院校、清真寺,鼓勵宗教研究。使該派在波斯發展曆久不衰,成為什葉派中的主流派。
由於曆史根源,什葉派特別尊崇以阿裏及其子孫代表的先知的親屬後代。在什葉派的影響下,遜尼派也不得不為倭馬亞王朝時期遭到批判的阿裏“平反”,但是其在遜尼派信徒中的地位還是不能與什葉派相比。
順便說一下,阿裏和法蒂瑪所生的子女後代,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唯一後裔。什葉派尊崇阿裏及其子孫,並不意味“聖裔”都自動成為什葉派。例如元朝名臣鹹陽王賽典赤贍思丁是先知聖裔,但並無任何證據表明贍思丁是什葉派。
出於曆史原因,什葉派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悲情主義和所謂彌賽亞(救世主)情結,常常表現出很強的宗教熱情。在卡爾巴拉朝聖期間見到的自我鞭笞和號哭,是典型例子。什葉派被認為比遜尼派激進,多半是出於這一宗教感情。
什葉派不承認阿裏之前三個哈裏發的合法性,有額外的宗教節日,婚姻規定有差別等等。此外和遜尼派的具體宗教儀式差別不是太大。
什葉派的起源悠久,並且在回教世界的分布廣泛,但是它基本上一直是個少數派,為什麼能在波斯灣地區成為主導性的多數力量呢?這個問題,和伊朗曆史密切相關。
伊朗和其他中東回教國家的一個關鍵差別,是它不同於阿拉伯文明的“先伊斯蘭”文化,這一古老文化播及的範圍,從埃及和兩河流域,一直延伸到東亞。
什葉派的一個重要轉機,是1258年元憲宗蒙哥母弟旭烈兀受命攻占巴格達,處死回教阿巴斯王朝最後一任哈裏發,遜尼派主流幾遭滅頂打擊,群龍無首,長期受壓製的什葉派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旭烈兀後來經兄長元世祖忽必烈封授,建立伊朗伊利汗國,其主要謀士便是什葉派。學者們因此認為:蒙古征服是什葉派十二伊瑪目宗在伊朗紮根的時代。
後來庫爾德族薩法維家族在伊朗建立薩法維王朝,此時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逐漸征服了大部分阿拉伯地區,奧斯曼蘇丹自封哈裏發,以全世界伊斯蘭教正統領袖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