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德法戰爭(2 / 3)

公元496年,克洛維率三千親兵在蘭斯接受洗禮,皈依天主教。這一舉動得到了教會和高盧羅馬貴族的熱烈稱頌。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基督教會和羅馬貴族失去了靠山,他們急於在新建立的蠻族王國中尋找自己新的政治支柱。但是當時帝國境內的日耳曼各族都信奉阿裏烏派異端。宗教對立使他們敵視這些蠻族國家。克洛維率法蘭克親兵皈依天主教,自然使基督教會和羅馬貴族為之振奮。維也納主教阿維圖斯寫信繪克洛維說:“你的信仰是我們的勝利,……神聖的天意已賦予你作為我們時代的主宰者”。羅馬教皇阿那塔秀斯二世致書克洛維希望他成為支撐基督教會的“鐵廊柱”,為此基督教會也“將賦予你對你所有敵人的勝利”。克洛維不失時機地將教會和羅馬貴族的支持變為自己征服擴張的工具,把自己扮作天主教會的保護人,羅馬帝國的繼承人。

公元500年,克洛維征服了勃艮第王國,507年又將西哥特人趕出了高盧,508年東羅馬皇帝授予他執政官的稱號。克洛維成為高盧的最高統治者。在克洛維去世前,高盧大部分地區已被統一起來。

克洛維一生除開土擴疆和皈依基督教外。還一直致力於清除法蘭克人內部的競爭勢力,加強自己的權威。當克洛維成為一支法蘭克人的軍事首領時,法蘭克人並不統一,而是分為若幹不同的部落,各個部落都是獨立的,各有自己的國王(首領)。在數十年之內,克洛維努力剪除競爭對手,統一法蘭克各部。他設計殺害了利普利安法蘭克人和法蘭克其它部落的首領,甚至將自己的親屬也殘殺殆盡。晚年,克洛維不得不承認:“我現在就象一個孤獨的香客生活在陌生人中間,我已沒有任何親屬活下來,在我遇到災難威脅時沒人能幫助我了”。正是在其它部落首領和自己親屬的血泊上,克洛維完成了法蘭克人各部落的統一,完成了由軍事首領向國王權力的轉變。

511年克洛維去世,法蘭克王國遺留給他的子孫去統治,被稱為墨洛溫王朝。墨洛溫王朝曆時241年,其間有28位國王當政,平均每人任期隻有8年零7個月。按法蘭克人的繼承製度,每代國王死後,都由其兒子平分國土,因而在28位國王中,僅有5位國王取得過國家的表麵統一,而真有實權的僅克羅泰爾一世。克羅泰爾二世和達戈貝爾特三人,總共統一的時間不到30年。可見,分裂多於統一。墨洛溫王朝政治黑暗,手段殘忍,穢行昭著。克洛維死後,他的4個兒子蒂埃利、克洛多米爾、西爾德貝爾特和克羅泰爾瓜分了國土,後來克洛多米爾在攻打勃艮第人時戰死,他弟弟克羅泰爾霸占了他的遺孀,克羅泰爾和西爾德貝爾特瓜分了國土,並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殺害了克洛多米爾的兩個兒子,以絕後患。558年克羅泰爾合並了其他弟兄的領地。取得了國家的統一,但561年他的4個兒子又重新瓜分了他的領土,567年占據巴黎地區的長兄死後無嗣,其他弟兄三分其領土,漸漸形成了東部的奧斯特拉西亞、西部的紐斯特裏亞及勃艮第三個王國。此外,還有阿基坦公爵領地,處於三國共管之下。6世紀下半葉,紐斯特裏亞王國和奧斯特拉西亞王國的實權分別授於兩國王後弗蕾代貢德和布呂娜奧手裏,兩國互相爭奪傾軋,陰謀頻頻,殺伐迭起,政治極其黑暗。達戈貝爾特在位時,國土一度統一,政治稍顯清明,局勢也較為穩定。在他之後,墨洛溫王朝的12位國王懶散成性,不視政事,被史家稱為“懶王”。

為取得貴族的支持,墨洛溫王朝曆代國王把大量土地賞賜貴族,耗盡了自己的力量,培植了貴族勢力。王室成員勾心鬥角,各植朋黨,互相傾軋、殘殺,也使國王權威跌落,貴族力量趁機發展。某些當政國王或童稚登基,或愚昧無能,難理朝政,又往往為封建貴族參政篡權打開方便之門。639年國王達戈爾貝特死後,繼位的10多位國王大多手無實權,有的幹脆為大貴族作為傀儡擁立,他們每日乘輿服輦,奔走領地之間,置身狗馬聲色之內,國家大權完全落入宮相之手。

宮相最初是王宮的管家,隻是國王的一個仆人。但因其地位顯要,漸漸執掌機要,不僅控製內政。也成為軍隊的最高首領。大多數宮相由國王親自任命,但也有一些由貴族推舉產生。宮相所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有些宮相積極支持國王反對貴族,也有些宮相率領貴族對抗國王。紐斯特裏亞受羅馬影響較深,羅馬皇權至高無上的原則仍在流行,這裏的宮相大多數支持國王。奧斯特拉西亞則是日耳曼人集中的地方,它的宮相往往成為貴族的代表。墨洛溫王朝晚年,奧斯特拉西亞和紐斯特裏亞兩國不斷爭鬥,實際上是兩國宮相之間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