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戰爭與和平(大結局)(3 / 3)

但是美國無疑是衝破了這個枷鎖,美國利用當時地多人稀的特點,立下法規,修建鐵路的公司可以得到鐵路兩側數百米以內的土地。也就是說,你的鐵路延伸到了哪裏,那麼鐵軌兩側的土地就歸你所有。

這極大的鼓動了私人資本的熱情,他們在鐵路上賺不到錢,卻可以得到土地作為補償,這絕對是極好的買賣,因此,在美國發展的黃金時代,整整迎來了兩次的鐵路修建狂潮。

新國與美國的國情不同,新國的國土麵積雖廣,但是漢人人口已經接近了五億,在這種情況之下,吳辰不可能引入所謂的私人資本,給他們下達贈送土地的法令,土地的資源本就緊張,怎麼可能平白送人,不過新國的政體與美國恰恰相反,正好可以借助國庫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投資。

可是不管是國家投資抑或是私人投資,當新國的鐵路線全部修建完畢之後,必然會導致鐵路危機。

關於這一點,吳辰未雨綢繆,經過規劃以及計劃,新國需要修建的鐵路差不多為十萬公裏,這個數字幾乎比整個世界的裏程還要多一倍,一旦鐵路修建的狂潮過去,吳辰當然明顯這其中的危險。

因此,他已經開始製定出了戰爭計劃,也即是在五至十年之內鐵路修建完畢之後爆發一場轉嫁經濟危機的戰爭,以實現整個新國的軟著陸。

吳辰自然不是戰爭狂人,但是他也明白,在他的背後,有一種冥冥的力量正推動他點起火藥桶,所謂帝國主義的危機恐怕便是如此,當需要修建鐵路時,將會有無數的鋼鐵廠、無數的枕木長,無數的機車廠瘋狂的擴張,並且開始形成規模,達到某種壟斷,而一旦沒有鐵路可修,那麼這些工廠便麵臨著倒閉,機車廠的倒閉將帶動模具工廠、橡皮工廠、鋼鐵廠的連鎖反應,而以上工廠也會帶動鐵礦、伐木業的倒閉,當鐵路不再需要機車和鐵軌,那麼機車和鐵軌就不再需要鋼鐵和枕木,當鋼鐵和枕木不再生產,那麼鐵礦石和木材勢必要大規模的減產。

這個產業鏈的工人超過千萬,一旦這千萬人失去了工作,就意味著一千萬個家庭沒有了固定的薪水,他們沒有了薪水,就必須節衣縮食,而最後,服裝、餐飲、汽車、建築等各種行業也開始進入緊縮,因為購買者已經下降了,沒有了薪水,四千萬家庭不得不減少這些商品的購買力。

那麼以上的消費行業也會隨之緊縮,比如汽車,在四千萬家庭有固定的薪金的時候,或許每年他們可以每年賣出五百萬輛,可是當這些人購買力下降時,那麼可能一年出售的汽車隻有四百萬輛,這就意味著將近有五分之一的汽車工人將會被裁員,市場上又多了幾十上百萬失業者,如此循環下去,結果造成的危機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吳辰別無選擇,要嘛新國毀滅,或者遭受重創,要嘛將危機轉嫁到歐洲,用侵略和武力的手段來開拓市場,掠奪財富,這是他無奈的選擇,因為當他走上這一條路,就必須麵對這個結果。

因此,雖然新國奉行的是和平政策,但是擴軍仍然沒有停止,吳辰的打算是,在五年之內,裝備一支超過七百萬人數的正規陸軍,並且大力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以備戰爭需要。

他坐在宮殿裏,仍舊是百無聊賴,卻在為將來做著打算,就在第三年的冬天,就在這個帝國日益蓬勃的時候,李鴻章的噩耗傳來,吳辰親自到了李府,眼中一片茫然,在李鴻章彌留之際,在坐在李鴻章的身側,看著這個即將駕鶴西去的老臣,二人相視無言。

接替李鴻章的是張謇,吳辰在召見張謇的第一句話就是:“按著原路走吧,一切都已經謀劃在定,張先生,今年的軍費要加一加了。”

張謇點了點頭:“臣明白。”

本書完,這本書寫得並不順利,或者說寫得非常沒有意思,可能與訂閱有關係,還有就是因為女兒剛剛出生,所以比較忙,大家見諒,最後大結局時留了一些懸念,不過也可以說是沒有懸念,因為之後幾乎是沒有懸念的戰爭,近代之後的戰爭比拚的往往是國力,鋼鐵量,歐洲基本上已經不是對手了。(!)

108小説WWW。BoOk108。COm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