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道德經 生命的權利

【原文】

至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也。天①物芸芸,各複歸於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複命,複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②。知常容③,容乃公,公乃全④,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⑤。

【注釋】

①天:勘校本作“夫”,帛書甲本、乙本均作“天。”以為從古本妥。

②妄作凶:恣意妄為必招致凶險災難。作,自作。

③常容:一定的(生命)現象。容,容顏相貌。

④公乃全:其同的乃是普遍的。公,共同的。全,普遍的。

⑤道乃久,沒身不殆:自然界的源遠流長,是人類世代平安的根本保障。

【譯文】

盡量使心靈達到一種虛寂狀態,牢牢地保持這種寧靜。萬物都在蓬勃生長,我由此觀察到了循環往複的規律。萬物紛繁茂盛,(最終)各自又會返回到它的出發點。歸回本原叫“靜”,靜叫做“複命”,複命叫做“常”,認識了常叫做“明”。不了解“常”,輕舉妄動就會出亂子。認識了“常”,才能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坦然公正才能天下歸順;天下歸順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長久,到死都不會遭受危險。

【評析】

以往人們研究老子,總是用“清靜無為”、“恬淡寡欲”這幾句話概括老子的人生態度。但從總體上看,老子比較重視清靜無為,主要是就治國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語,不完全指修身的問題。這一章並不是專講人生,而是主要講認識世界,當然也包括認識人生。但無論是認識人生哲理,還是認識客觀世界,其基本態度是“致虛”、“清靜”、“歸根”和“複命”。先說“致虛”。虛無是道的本體,但運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致虛極”是要人們排除物欲的誘惑,回歸到虛靜的本性,這樣才能認識“道”,而不是為爭權奪利而忘了“道”。“致虛”必“守靜”,因為“虛”是本體,而“靜”則在於運用。司馬遷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這是很扼要的概括。“靜”與“動”是一對矛盾,在這個矛盾中,老子著重於“靜”而不是“動”,也不否定“動”的作用。再說“歸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諸義,是一切事物起點。在老子看來,對立是過程,是相對的,統一是歸宿,是絕對的。

這就是歸根的哲學含義。不過,老子哲學帶有循環論的色彩。任繼愈說“老子主張要虛心,靜觀萬物發展和變化,他認為萬物的變化是循環往複的,變來變去,又回到它原來的出發點,等於不變,所以叫做靜。既然靜是萬物變化的總原則,所以是常,為了遵循這一靜的原則,就不要輕舉妄動,變革不如保守安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麵,他認為消極無為,可以不遭危險。”

【解讀】

這一章闡述的是明心見性者的境界。隻有明心見性者和明心悟性者才能完全明白此章所闡述的大道之理。一個人修到明心見性的境界就可以見到常人所見不到的現象。虛極靜篤就是禪定。禪定可以本命複歸於道,比心神複歸於道更高級。明心見性者是出俗修道人,明心見性者可以超越陰陽斷掉兩性情欲。因為見到了心性所以才知道了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妄的,什麼是永恒的,什麼是短暫的。

從心性上講,生命是不生不滅的。從相上講,生命是出生入死的。相是在不斷地變化,而心性才是真實本質。相是世間法,心性是出世間法。隻有心神複歸於道,才能明白此大道之理。以道所述的自然哲學闡述的世出世間法是以修道所證得,隻用思維是不能全理解的。就如每天日出東方而落西方這如何理解?這就是自然的規律。所以大道之理是以修道心神複歸於大道所證得的。

【故事】

董仲舒研習儒學經典

孔子所確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經過長時間實踐發展,但至漢代初期,又麵臨著新的形勢和挑戰。

漢王朝建立後,最初以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用於漢代初期政治。漢武帝劉徹時期,黃老學說、法家學說、陰陽學說等雜家並存,這種複雜局麵極易導致人格的異化,顯然對維護統一政權是不利的。這種特殊的社會背景和條件,為一代大儒董仲舒的登場,搭建了一個曆史性舞台。

董仲舒之所以能夠登上這個舞台,取決於他對儒學知識的長期積累和研究。而這個過程,從他少年時期就開始了。

董仲舒出生於廣川郡,就是現在的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古莊。廣川東南兩麵,鄰近齊魯,北靠燕趙,西界三晉。自古齊魯多儒生,燕趙出方士,三晉產法家。董仲舒自幼便在多種文化熏陶中成長,與其後來形成多內涵的思想體係不無關係。

董仲舒天資聰穎,3歲就能背詩寫字。雖然他生在富貴之家,可家父董太公從未嬌慣他。四五歲時就循規蹈矩地管教他,7歲就上學堂念書了。

據《春秋正義》、《公羊義疏》兩書記載,孔子將《春秋》傳子夏,幾經承傳後到了公羊壽這裏。而董仲舒是子夏的六傳弟子,是公羊壽的學生。

公羊壽為齊郡人,當時廣川郡與齊郡中隔平原郡,小時董仲舒就赴齊郡向公羊壽學習《春秋》,學習孔子儒學,在公羊壽這裏接受教育。他讀書的範圍很廣,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等各家的書都讀。

董仲舒受先秦時期知識分子的觀念的影響,滿懷抱負,誌在“治國平天下”,願使滿腹經綸化為治國安邦的韜略或國策,使天下百姓備受其智慧的恩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