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道家的修養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恒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穀,恒德乃足,恒德乃足複歸於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①。為天下式,恒德不貸②,恒德不貸複歸於無極③。
【注釋】
①天下式:天下人的階梯。式,同軾,車扶手,好比階梯或鋪路石。
②不貸:不移。貸:出入。勘校本作“忒”,帛書甲本作“瞢”,乙本作“貸”。“瞢”通“貸”。以為從古本妥。
③無極:最高的精神境界。無,精神。極,頂點。
【譯文】
深知什麼是強雄,卻安於柔雌的地位,甘做天下的溪澗。甘作天下的溪澗,永恒的“德”就不會離失,而回複到嬰兒似的自然狀態。深知什麼是光彩,卻安於暗昧的地位,甘作預測天下的工具。甘作預測天下的工具,永恒的“德”就不會有過錯,而回複到最後的真理。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於卑辱的地位,甘作天下的川穀。甘作天下的川穀,永恒的“德”才得以充足,而回複到真樸的狀態。
【評析】
“樸”、“嬰兒”、“雌”等可以說是老子哲學思想上的重要概念。在十五章裏有“敦兮其若樸”;十九章“見素抱樸”;本章的“複歸於樸”以及三十七章和五十七章都提到“樸”這一概念。這些地方所提到的“樸”的字,一般可以解釋為素樸、純真、自然、本初、淳正等意,是老子對他關於社會理想及個人素質的最一般的表述。在十章裏有“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二十章有“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本章裏有“複歸於嬰兒”以及後麵的章節中也有提及“嬰兒”這個概念的地方。“嬰兒”,其實也是“樸”這個概念的形象解說,隻有嬰兒才不被世俗的功利寵辱所困擾,好像未知啼笑一般,無私無欲,淳樸無邪。老子明確反對用仁、義、禮、智、信這些儒家的規範約束人,塑造人,反對用這些說教扭曲人的本性,這就涉及到老子所說的“複歸”這個概念,即不要按照聖賢所製定的清規戒律去束縛人們,而應當讓人們返回到自然素樸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在本章裏,老子還主張用柔弱、退守的原則來保身處世,並要求“聖人”也應以此作為治國安民的原則。守雌守辱、為穀為溪的思想,自然不能理解為退縮或者逃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裏麵,不僅守雌,而且知雄,這實在是告誡人們要居於最恰切、最妥當的地位,麵對社會紛亂爭鬥的場麵。陳鼓應說,“守雌”含有持靜、處後、守柔的意思,同時也含有內收、凝斂、含藏的意義。
【解讀】
人之道一切皆以順其自然合乎人性,順其自然合乎人性就是正道。凡是違背人性反自然的終將走向衰退而滅亡。向著人性大道的方向運作就是道德,一如既往就是常德。人生境界能一直在常德確實不易。何謂常?就如雌雄必然相對,這就是常。若雌雄不相對,卻以同性而相對,這就是反常。反常就是反常德,反常德就會天災人禍。常德其止在於至善,至善就是樸。樸散發於天下,聖人用之就可以遵天命行天道,成為天子,然後社會大製就可以不被破壞。天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常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在嬰兒時,呈現本性的法相,但隨著時空的轉移,本質就顯現出來了,人的本質是各不相同。說人與人的本性一樣是從心性上講的,是將人看作回歸自性來講的,但這隻是個理論。講實際的,真正能大徹大悟的人又有多少?有的人更是執迷不悟。早悟晚悟早晚都悟,就怕一直是執迷不悟。一個覺悟的人是常知自尊銘記恥辱,心胸寬廣包容天下,終將百世功千秋利萬代名。生命運行軌道與眾不同的人帶給了大眾大福,這種生命運行軌道就是天命。本質符合天命的人才能遵天命行天道,而這個人能成為國君,成為了國君就被稱為天子,天子是眾官之長。國威君威民威都在,那大的社會製度就不會被破壞。
【故事】
兵學鼻祖孫武
孫武原來是齊國人,由於避難到了吳國。為了施展生平所學,他拿著自己所著的兵書,去求見吳王闔閭,讓自己領兵打仗。闔閭想要伐楚,正需要孫武這樣的人才,再加上有伍子胥的推薦,於是就接見了孫武。
闔閭和孫武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覺得孫武是個難得的人才,最後正式任命孫武為大將。在孫武的嚴格訓練下,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吳國大夫伍子胥和上任不久的大將孫武,指揮吳軍攻克了楚的屬國鍾吾國、舒國。
這時,闔閭想要攻克楚都郢,孫武認為這樣做不妥,便進言道:“楚軍是一支勁旅,非鍾吾國和舒國可比。我軍已連滅兩國,現在人疲馬乏,軍資消耗很大,不如收兵,蓄精養銳,再等良機。”
吳王聽從了孫武的勸告,下令班師。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孫武的主張,並向闔閭獻策說:“人馬疲勞,不宜遠征。不過,我們也可以設法使楚人疲困。”
於是伍子胥和孫武共同商定了一套擾楚、疲楚的計策,對楚國進行輪番襲擊。弄得楚國連年應付吳軍,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十分空虛,屬國紛紛叛離。吳國卻從輪番進攻中搶掠不少,在與楚國對峙中完全占據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