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1 / 3)

第三十九章

講點小道理

【原文】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與之①。將欲奪之,必固予之②。是謂微明。

柔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③。

【注釋】

①將欲去之,必固與之:將要被分離的,必定是連接著的。去,離開。與,交接。“與”,勘校本作“舉”,帛書甲本、乙本均作“與”。以為從古本妥。

②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將能被奪走的,想必是給予來的。予之,可以給予別人的身外物。

③邦利器不可以示人:國家政權不是用來威懾人的銳利武器。器,一字雙意,既指政權又指武器,如同現代語把政權叫做國家機器一樣。

【譯文】

將要收攏的,必定先擴張;將要削弱的,必定先強盛;將要廢棄的,必定先興起;將要奪取的,必定先給予。這就叫做隱微的征兆。

柔弱勝過剛強,魚不能離開深淵,國家的權勢禁令這些凶利的政治製度不能隨便實施於人。

【評析】

從這一章的內容看,主要講了事物的兩重性和矛盾轉化辯證關係,同時以自然界的辯證法比喻社會現象,引起某些人的警覺注意。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會走到某一個極限,此時,它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對於事態發展的具體分析,貫穿了老子所謂“物極必反”的辯證法思想。在以上所講“合”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取”與“與”這四對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中,老子寧可居於柔弱的一麵。在對於人與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觀察研究之後,他認識到,柔弱的東西裏麵蘊含著內斂,往往富於韌性,生命力旺盛,發展的餘地極大。相反,看起來似乎強大剛強的東西,由於它的顯揚外露,往往失去發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與剛強的對立之中,老子斷言柔弱的呈現勝於剛強的外表。

【解讀】

這一章闡述的是處世之道。處世也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控製好度非常重要。想要這樣的結果,先必須得那樣做。不按此規律來作為就不能實現,不能實現的就不會成為現實。

想要成功,必然得遵循成功之道。成功是有必然條件的,把必然條件都具足了才能成功。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進行正確的行為就是微明。人生在世行馳天下,不要總爭強好勝,過度的爭有時候會把命都丟了。柔弱之道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但該出擊的時候也一定要出擊。生命者要生存就必然不能失掉根本,失掉根本就會招來災難。

【故事】

五虎上將之首關羽

關羽因戰亂逃亡到劉備家鄉,因武藝高強,劉備留他做了護衛。劉備任平原國國相後,任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管所轄軍隊。劉備與關、張二人連睡覺都同一張床,親如同胞兄弟。

漢獻帝建安五年,即200年,曹操東征徐州,劉備投奔袁紹。曹操招降關羽後返回,任關羽為偏將軍,並賞賜財物給他。袁紹派大將顏良在白馬進攻東郡太守劉延,曹操派遣張遼和關羽為先鋒進攻顏良。

關羽遠遠望見顏良的帥旗車蓋,策馬上前,斬殺一陣子殺出了一條血路,來到顏良馬前手起刀落,斬了顏良,袁紹軍中的將領們沒人敢出陣阻擋,於是解除白馬之圍。曹操當即上奏朝廷封關羽為漢壽亭侯。起初,曹操欽佩關羽的勇猛,後來發現關羽沒有久留曹營之意,於是待關羽斬殺顏良後,曹操對其賞賜更為厚重。關羽將曹操賞賜的錢物全部封裹好,留下書信告辭曹操而去,趕往袁紹軍營投奔劉備。

後來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打得大敗,人馬損失很多,曹操在部將的拚死保護下,才逃出來,一路上又遇到伏兵襲擊和追兵衝殺,曹操已是膽戰心驚了。這時關羽率領的伏兵,攔住了曹操的去路,曹操看自己的部下已是人困馬乏,向關羽求情,關羽念及他以前對自己恩情,就放了他,寧願自己回去受軍法處置。

荊州安定後,劉備就專心對付曹操,諸葛亮設計東西兩路進攻曹操。西路由劉備親自率領大軍向漢中進軍,曹操聽到劉備出兵,馬上組織兵力,親自率兵和劉備對抗。雙方對峙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