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恪守自然規律
【原文】
道恒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闐①之以無名之樸。闐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辱②。不辱以靜,天地將自正。
【注釋】
①闐:充滿,恢複。勘校本作“鎮”,帛書甲本缺失,乙本作“闐”。以為從古本妥。
②辱:勘校本作“欲”,帛書甲本、乙本均作“辱”。以為從古本妥。
【譯文】
“道”永遠是順任自然的,但是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作為。侯王如果能保有它,萬物就會自生自長。(人們)在自生自長時,(慢慢地有可能)貪欲萌生,我將用“道”的真樸來鎮住他們。用“道”的真樸來鎮住他們,貪欲就興不起來。不起貪欲而歸於寧靜,天下自然太平安定。
【評析】
“無為”的思想在老子《道德經》中多次闡述、解釋。本章開頭第一句即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道不同於任何宗教的神,神是有意誌的、有目的的,而“道”則是非人格化的,它創造萬物,但又不主宰萬物,順任自然萬物的繁衍、發展、淘汰、新生,所以“無為”實際上是不妄為、不強為。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無不為了。第二句便引入人類社會,談到“道”的法則在人類社會的運用。老子根據自然界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要求“侯王若能守之”,即在社會政治方麵,也要按照“無為而無不為”的法則來實行,從而導引出“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的結論。
老子認為,理想的執政者,隻要恪守“道”的原則,就會達到“天下將自定”這樣的理想社會。這裏所說的“鎮”,有人解釋為“鎮壓”,並據此認為老子在這章的說明中露出了暴力鎮壓人民的麵目:誰要敢一鬧事,那就要嚴厲加以鎮壓。這種解釋,我們感到有悖於老子的原意,“鎮壓”應當是“鎮服”、“鎮定”,絕非是武力手段的“鎮壓”。由此,我們也認為,老子並不是代表奴隸主統治階級的要求,而是從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角度考慮問題,並不是僅僅代表某一個階級或階層的利益和意願。這表現出老子內心深沉的曆史責任感。因而這是進步的、積極的。
【解讀】
道常常都是以自然完美的規律在運作,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差錯。若出現差錯就以天地人合一的大德來鎮住,鎮住就可以減少災害,然後使其恢複常態。道的運作就如人的身體一樣,難免不會發生病變。發生了病變就得進行治療,治療好了身體就健康,健康了便是常態。所以一人之身即有天下之象,即有宇宙之象。吾心即是自然,自然即是吾心,心乃心性也。隻有自然常了才能天下所正。
人道世界必須得以自然常態來運作,一但自然不常了,那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就使得天下蒼生皆命存於危機。生命存在於危機中,完全還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就突然之間死不瞑目。人心是可以改變外在世界的,這就是境隨心轉。人心向善,自然就完美;人心向惡,自然就災害。以至淨完美的質樸來鎮住反常,自然就常了,常了就平靜和諧。平靜和諧了,天下就歸於正道。所以和諧能拯救危機。
【故事】
祭遵克己奉公稱楷模
東漢時期的許多執政者,同樣秉承了漢初勤政為民的執政精神,他們不計個人得失,心懷國家,心係百姓,願做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事情。祭遵就是典型的一例。
祭遵,東漢初年潁陽人。他從小喜歡讀書,知書達理,雖然出身豪門,但生活非常儉樸。
公元24年,漢光武帝劉秀攻打潁陽一帶,祭遵去投奔他。漢光武帝收他為門下吏。後隨軍轉戰河北,當了軍中的執法官,負責軍營的法令。在任職中,他執法嚴明,不徇私情,為大家所稱道。
有一次,漢光武帝身邊的一個小侍從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後,依法把這小侍從處以死刑。
漢光武帝知道後,十分生氣,心想祭遵竟敢處罰他身邊的人,欲降罪於祭遵。這時,主簿陳副來勸諫漢光武帝說:“嚴明軍令,本來就是您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對。隻有像他這樣言行一致的人,號令三軍才有威信啊!”
漢光武帝聽了覺得有理,就赦免了祭遵,同時,讓他擔任刺奸將軍,就是除暴去惡的將軍,主要負責管製軍事紀律。
漢光武帝曾經多次對諸將說:“你們要小心祭遵啊,我的親信犯了法,尚且被他處死,你們如果犯了法,他也絕不會徇私情的。”
公元26年春,祭遵拜為征虜將軍,定封潁陽侯。
祭遵不僅執法嚴明,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將領。他與各路大將一起,北平漁陽,西征隴蜀,為漢光武帝建立的東漢政權立下了戰功。
有一次戰事結束,漢光武帝曾經到祭遵軍營慰勞,飽饗士卒,令黃門侍郎為將士們做武樂,直至深夜才停止。當時祭遵有病,漢光武帝詔賜厚厚的坐褥,上麵覆蓋著皇帝用的禦蓋。
祭遵為人廉潔,為官清正,處事謹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手下的人。
祭遵克己奉公,不治產業,家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產。自己一生,穿皮褲,蓋布被。夫人也裳不加緣,簡樸至極。
祭遵的兄長祭午見他沒有兒女,便替他做主,娶了一妾給他送去。祭遵堅決不受。他認為自己身負國家重任,因而不敢圖慮繼嗣之事。祭遵不僅生活十分儉樸,即使是在臨終前安排後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隻要用牛車裝載自己的屍體和棺木,拉到洛陽簡單下葬就可以了。
祭遵一生,很受漢光武帝賞識。他的去世,讓漢光武帝悲憫異常。他的靈柩運回河南,漢光武帝命百官都去迎接,自己也素服親臨,望哭哀痛。漢光武帝經過他的車騎時,淚流滿麵,不能自己。然後,漢光武帝又親自用太牢大禮祭祀他。
在舉行祭遵的葬禮那天,漢光武帝再次親臨,封給“成侯”的諡號,給予他將軍印綬和侯印綬。又用畫像的容車載運祭遵的衣冠,命甲士列陣送葬。葬禮完畢,漢光武帝又親自到祭遵的墳上吊唁,並到其家中慰恤其家屬。
祭遵去世很多年後,漢光武帝仍對他的克己奉公精神十分懷念。後世常用祭遵的“克己奉公”四個字,來形容一個人對自己要求嚴格,一心為公的精神。
馬太後不為親族謀私
在東漢時期,漢章帝的養母馬太後,也是一位深明大義,憂國忘家,值得後世稱頌的女性。
馬太後是東漢名將馬援的小女兒,由於父母早亡,年紀很小時就操辦家中的事情,把家務料理得井然有序,親朋們都稱讚她是個能幹的人。她13歲那年,其堂兄馬嚴上表請命,於是她進入太子宮。進宮後,她侍候漢光武帝劉秀的皇後陰麗華,很受寵愛。她和其他妃嬪友好相處,禮數周全,上下和睦,於是特別受到寵幸,太子劉莊經常與她住在一起。
漢光武帝去世後,太子劉莊即位,就是漢明帝,馬氏被封為貴人。由於馬貴人無子,當初她異母姐姐的女兒賈氏也被選入太子宮,生劉炟,漢明帝就把劉炟交給她撫養。馬貴人盡心撫育,對養子寬愛慈和,劉炟雖非她親生,但猶如親子。由於皇太後陰麗華對馬貴人非常喜愛,後來立她為漢明帝的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