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3 / 3)

孔子回答說:“守孝,本身就是尊禮,議論禮也是尊禮,沒有關係的。”

孟懿子於是向孔子請教:“何謂禮?”

孔子回答:“所謂禮,就是把人的情和義充分展示出來。情,就是喜、怒、哀、懼、愛、惡、欲;義,就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柔、長惠、幼順、君仁、臣忠。講信修睦,就是情義,這些離開了禮都不能實現。”

孟懿子又問:“禮,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麵呢?”

孔子說:“在人的生活中無不體現著禮。所謂的六禮,七教,八政,都是禮。六禮,即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飲酒禮,士相見禮;七教,包括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的人際關係;八政,包括飲食習慣,衣服製度,技藝標準,器具品類,度,量,數目,規格等。”

春秋時期禮的形式很繁瑣,對於禮的內容與精神,孔子最後總結道:“禮有大,有小,有明顯,有隱微。所以大禮有三百,小禮有三千,但有一個基本的目的就是合乎人情。發乎情,止乎禮,就像進入房屋沒有不從門口進入的一樣。”

三人談禮,不知不覺已過數日。在那樣荒涼孤苦的日子裏,與良朋燈下夜話,孔子的思親之痛,暫時得到了緩解。南宮適在這裏拜孔子為師。孔子見他品德高尚,潔身自好,就把侄女嫁給了他。後來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準備去周的京都洛邑尋訪老子,並讓南宮適同行。洛邑就是現在的洛陽。魯昭公聽說後欣然同意,並賜孔子車一乘,馬兩匹。經過5天的行程,兩人來到周都洛邑。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去世後諡號為聃,世稱“老聃”。老子通曉上下古今之事,晚年躬耕授徒,講道論德。他先任周王朝管理藏書的官員,後來又做了柱下史,也就是後來所說的禦史。

老子對孔子帶弟子來訪,非常高興,忙令童子將道路打掃幹淨,親自迎接孔子。

孔子見到老子,恭敬地行見麵禮,雙手捧著大雁獻給老子,以表示對老子的敬意。孔子說:“丘久慕先生博古通今,專程和子容前來求教。敢問先生,為何今日禮儀不及古代禮儀呢?”

老子歎息地說:“這是和周朝王室政治衰微,諸侯各國相互爭霸分不開的,各諸侯國為了稱雄,不惜僭越禮製,已把周禮弄得不成樣子了!”

孔子再問:“請問周朝古禮的源流在哪裏呢?”

老子說:“講到周朝古禮,那是周公旦輔佐周武王和周成王時製定的。在西周極盛時期,各種禮製也很完備,上下遵守,誰也不敢僭越。但是,自東周以來,王道日漸衰微,古禮也就漸漸泯滅了!”

孔子又說道:“請教先生,周朝古禮有哪些主要方麵?”

老子說:“兩位要知古禮,我看耳聞不如目睹,若兩位願意的話,我當領兩位去看一看。”

老子引路走在前麵,就近先看明堂。

孔子在明堂前舉目四顧,隻見四麵大門上,畫著堯、舜、桀、紂的像。堯、舜的相貌和善魁梧,帶著興旺的神氣;桀、紂的相貌凶惡尖削,帶著頹廢的神情。還有周公像,成王圖,還有鼎銘盤銘,多得一時目不暇接。

退出明堂後,老子又引導他們去太廟,參觀各式祭器。太廟的祭器大大小小約有數十種,老子將各種祭器的名稱和用途都作了說明。

孔子走到右邊的石階前,看見一個製作大小與真人相同的金人,口上粘著三道封鎖,背上刻著很長的銘文。孔子將銘文從頭至尾詳讀了一遍,對南宮適說:“今天見了這三緘其口的金人,才知道做人不要多言,多言必敗;不要多事,多事多煩惱。”說完又隨著老子退出。

時已午後,老子相邀回家並盛情款待。進餐完畢大家又談到禮儀上來了。孔子說:“丘對於各種禮製,因為沒有名師指導,不能貫通,敢請先生明示!”

老子說:“國家的禮正,治國就有了準繩,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都是憑著正直的禮製在位,所以治國之道就興盛;而周幽王、周厲王不憑正直的禮製在位,所以他們招致禍殃。由此就可以看出,禮製關係到國家的治理興衰,因此不可等閑視之。要知道古代聖王是憑著天道來治理人情的,為了用敬奉鬼來教化百姓,便製定了郊社、饋奠、射饗等禮製。”

孔子聽到這裏插言問道:“曾經聽到郯子說,居家有禮則長幼分,閨門有禮則三族和,朝廷有禮則官爵尊,田獵有禮則戎事閑,軍旅有禮則武功成。如果這五者都無禮,其後果又是怎樣呢?”

老子回答說:“這五者如果失去禮的約束,就好像瞎子行路,失去了攙扶的人,又好像夜晚一個人坐在漆黑的室內,眼睛什麼都看不見,手足沒地方放,進退都很難。一旦失禮,就會居家長幼不分,閨門親族不和,官爵失去次序,政事無法施行,動靜失宜,其遺禍就真的不可收拾啊!”

大家都很高興,興致亦濃,不覺天近黃昏。南宮適提議明天再學習,孔子等告別老子回到館舍。

在周國待了數天,孔子向老子辭行。老子送孔子到當時的賓館之外,就說:“我沒有什麼好送你的,就送你幾句話吧,不要譏人之非,揚人之惡,不要自以為了不起。”老子的意思是禮待他人,禮待天下。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到了黃河的岸邊,看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勢如萬馬奔騰,聲如虎吼雷鳴。孔子佇立岸邊,不覺歎道:“一去不複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 日夜不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聞孔子此語,說道:“人生天地之間,是與天地一體。天地是自然之物,人生也是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什麼值得悲歎的呢?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子解釋道:“我是憂慮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所以才有感歎啊!”

老子說:“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子說:“你何不學這水之大德呢?”

孔子說:“水有何德?”

老子說:“人的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水隨方就圓,隨遇而安,這就是它的柔德。人要如水,不能太硬,硬如利器傷人,不易化物。柔則處處感德,再無眾惡的喧鬧了。”

孔子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又有誰能與之相爭呢?這就是您所說的‘上善’。”

老子大加讚賞,點頭說:“汝可教也!你要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這就是效法水德。”

老子的水德其實涵蓋了謙德,即謙虛之禮。老子的觀點是人要表現柔弱,不要剛強,人要表現愚魯,不要聰明,應該無為、無和、為欲、清虛、自然等。總之,剛強的就容易折斷,柔弱的能夠保全。

孔子說:“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舍地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駛向歸程。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此去拜訪老子,您見到了嗎?”

孔子說:“見到了!”

弟子問:“老子是什麼樣?”

孔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織網捕獲它,會遊的可製成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於龍,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它是駕著風而飛騰升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龍吧。他是我的老師啊!”

孔子從老子那裏大徹大悟,返回魯國後,從此更加身體力行,遵行周禮,宣揚周禮。他的學識更加淵博了,來投門下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