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2 / 3)

西周時期的禮法相傳是相關政治準則、道德規範和各項典章製度的總稱。周公規定了國都地點的選擇、王畿和九畿的分布、地方居民組織,體現了古代陰陽五行思想,顯示了相當成熟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運籌智慧。

周公規定貴族飲宴列鼎的數量和肉食種類:王九鼎包括牛、羊、乳豬、幹魚、幹肉、牲肚、豬肉、鮮魚、鮮肉幹; 諸侯七鼎包括牛、羊、乳豬、幹魚、幹肉、牲肚、豬肉;卿大夫五鼎包括羊、乳豬、幹魚、幹肉、牲肚;士三鼎包括乳豬、幹魚、幹肉。

樂舞數量也有差異。這些製度自製定後,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權懲罰違禮的貴族。周公的禮樂製度還包括“爵諡”製、“法”製、“嫡長子繼承”製和“樂”製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和貴賤等級製。

周公對夏殷曆史是了如指掌的,當時沒有嚴密的繼承製,所以他不能不考慮商代滅亡的經驗教訓。

殷的傳弟和傳子的並存,曾導致了“九世之亂”。傳弟終究還要傳子,這本來是生物的規律。

傳子和傳弟有傳長、傳幼和傳賢的矛盾。傳弟更有個傳弟之子和傳兄之子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導致王室紛爭,王室紛爭又會導致王權衰落。

周公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係是地方與朝廷、小宗與大宗的關係。

自周公以後,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除去周孝王外直至周幽王都是傳子的,這不是偶然的,這種製度即嫡長子繼承製的確立應歸功於周公。

嫡長子繼承製確立以後,隻有嫡長子有繼承權,這樣就經法律上免除了嫡子以外的旁支兄弟爭奪王位,起到穩定和鞏固管理秩序的作用。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製的核心內容。

周公還製定了一係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製度,以調整朝廷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加強朝廷政權的管理。

周公所製定的“禮”,是維護管理者等級製度的政治準則、道德規範和各項典章製度的總稱,後來發展為區分貴賤尊卑的等級教條。“樂”則是配合各貴族進行禮儀活動而製作的舞樂。舞樂的規模,必須同享受的級別保持一致。

“禮”強調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有別有和,是鞏固內部團結的兩方麵。“禮”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尊卑貴賤的區分,即宗法製,進一步講是繼承製的確立。

周公把宗法製和政治製度結合起來,創立了一套完備地服務於奴隸製的上層建築。

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諸侯對周天子來說是小宗。這些諸侯在自己封國內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這樣組成一個寶塔形結構,它的頂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諸侯,目的之一是要組成這個以血緣紐帶結合起來的政權結構,比殷代的聯盟形式前進了一大步。

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對異姓諸侯則視為甥舅關係。血緣婚姻關係組成了周代人的管理係統。這在當時的具體條件下,形成一種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層次分明的政權機構,一種遠比殷人的管理更為進步的機構。

由宗法製必然推演出維護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諸侯卑的等級森嚴的禮法。這種禮法是隸屬關係的外在化。反過來它又起到鞏固宗法製的作用,其目的是維護父權製,維護周天子的權力,誰要是違反了禮儀、居室、服飾、用具等的具體規定,便視為非禮、僭越,就要受到懲罰。

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則必以土地國有為前提。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周公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的時代,這並非虛構。由此引申出來的“田裏不鬻”,土地不許買賣等,出自周公之手。

西周時期盛行一種明堂製度。所謂明堂,是周天子祭祀上帝、文王及舉行各種大典時使用的建築物。西周明堂一般建於國都的近郊,有9室12堂,以茅草覆蓋屋頂,上圓下方,以水環繞於四周。明堂製在秦代時廢除不用,兩漢時期再度興起,並被後來的曆代沿襲。

西周時期沿襲了商代的祭祀傳統,但其中包括的神秘色彩已非常淡薄。西周時期的祭祀對象分天神、地祇、人鬼3類。天神主要有天帝、日月星辰、司命、風師、雨師等;地祇有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等;人鬼專指祖先而言。

西周時期的禮法在服飾方麵也有體現。西周時期沿用商代的上衣下裳之製,但材料和手工比商代時更精細講究,不同等級之間的差異也更顯著。周代人也有將上衣與下裳連為一體的稱為“深衣”。周代人衣服上常佩戴各種飾物。

據記載,西周時期貴族的衣服以毛、絲、帛、裘等為原料製成,配以各種玉飾,舒適而美觀。平民的衣服則往往以麻、葛、粗毛等製成,式樣短小,便於勞作。周王和貴族的頭頂戴冕,士人戴冠,則平民隻準戴巾。

總之,周公製禮作樂涉及當時社會的方方麵麵,一方麵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加以係統化;另一方麵也是周代人具體實踐的總結。西周的禮樂製度,形成了西周時期特色的禮樂文化與禮樂文明,對後來曆代文化都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孔子踐行以禮問禮

自從周公製禮作樂以來,禮樂文化的一切重要方麵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而被打上了文明社會的印記。這種新的文明模式,不僅是對夏商時期文化的改造,而且對整個華夏文明的發展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至春秋戰國時期,古代社會經曆了第一次社會轉型和文化重構。由於社會的巨大變革,周公製定的典章製度被破壞,當時的社會現實是“禮崩樂壞”。在這樣一種曆史條件下,似乎更需要另一個大賢的出現。於是,一個影響了我國曆史數千年的聖人誕生了。這個聖人就是孔子。

自古聖人多磨難。孔子3歲喪父,17歲喪母。他在15歲時就立下“誌於學”的宏願,學無常師,勤學好問。

孔子10多歲時,一有機會就進入魯國太廟,悉心研究太廟收藏的典籍和禮器。

這一天,孔子又早早起床,洗漱正冠,虔心靜舉,來到太廟。古代開國之君稱“太祖”,太祖之廟稱為“太廟”。魯國是周公封地,魯國太廟就是周公之廟。

孔子一生敬仰周公,對周公輔佐周文王、周武王立國的事已經非常熟悉了。進入莊嚴高大的魯國太廟,麵對周公塑像,他也跟著大人們那樣,行三跪九拜之禮。孔子在太廟看到各種各樣的祭器,如鼎、鬲、爵、觚、壺等,一一詢問用途。

大祭儀式開始,鼓樂齊鳴,人頭攢動,太廟裏香煙繚繞,一會兒上豬牛羊,一會兒獻爵,一會兒奠帛,一會兒讀祝,一會兒叩拜。人們做一件,孔子就問一件。

魯城的人對祭祀大禮都熟悉,有人問孔子為何要處處問個詳盡,年幼的孔子這樣回答說:“勤於求教,不恥下問,這本身就是知禮,我這是以禮問禮!”

公元前535年,孔子17歲,這一年孔母顏徵在去世。在孔子守孝期間,魯國公族大夫孟鼇子病重,不到一天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孟懿子遵照父親的遺願,去找孔子學禮,還邀請南宮適同行。南宮適是孟懿子兄長,因為賢德,孟鼇子賜他南宮之姓,名適,一名韜,字子容,後諡敬叔。

南宮適與孔子誌同道合,交往甚密,見孟懿子相邀自然高興,隻是顧慮孔子在服孝期間拜師恐怕不合禮儀,心裏有些猶豫。

孟懿子說:“禮在任何時候都是通行的,如果不合禮儀,孔子自然會告訴我們,我們去和他見見麵也是好的。”

於是兩人來到防山。

孔子見到他們後,以喪禮迎接,讓入墓廬中,三人坐定。

南宮適說:“令堂仙逝數月,我等前來看望你,希望節哀順便!”

孔子說:“謝謝兩位!”

孟懿子說:“我們這次前來,不知是否合乎禮儀?”

孔子說:“人情尚在,當合禮儀。”

南宮適說:“此次前來,一來看望你,二來遵家父遺訓,向先生請教禮儀,望不吝賜教。”

孟懿子接著又說道:“你我都在服喪期間,我來學禮,不知是否合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