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1 / 3)

第四十一章

德的層次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①。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②。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仍之③。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④,道之華⑤也,而愚之首⑥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注釋】

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缺乏思想道德意識,是因為德已經被有形具象化了。上,形而上,即思想意識。有,有形具象化,即量化、物化、形式化。

②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行為舉止上不失德行,是因為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識。下,形而下,即行為舉止。無,無形意識化,即化作了思想品德。

③攘臂而仍之:擺出擼胳臂挽袖子的架勢來,一而再地奮力推行。攘,挽起袖子。仍,一而再。“仍”,勘校本作“扔”,帛書甲本、乙本均作“乃”。“乃”與“仍”,古相通。以為作“仍”妥。

④前識者:指“禮者”,那個禮教。

⑤道之華:一套迷惑人的路數。道,路數。華,花哨。

⑥愚之首:一個最大的騙局。愚,愚弄,欺騙。

【譯文】

具有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形式的“德”,所以實際上是有“德”;下德的人死守著形式上的“德”,因此實際上是沒有“德”。上德的人順任自然而無心作為,下德的人在形式上表現“德”並有心做作。上仁的人有所表現但出於無意,上義的人有所表現卻出於有心。上禮的人有所作為卻得不到回應,於是就伸出胳臂,強掣牽拽。所以,喪失了“道”而後才有“德”,喪失了“德”而後才有“仁”,喪失了“仁”而後才有“義”,喪失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的不足,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先覺”,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於淺薄;存心樸實,而不居於虛華。所以要舍棄薄華的“禮”,采取厚實的“道”和“德”。

【評析】

《道德經》一方麵是談“道”,一方麵是論“德”。老子認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寫道:“孔德之客,唯道是從”;二十八章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五十一章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以上所講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這裏所講的“上德”。從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謂“上德”,我們認為它不同於儒家所講的“德政”。老子批評儒家“德政”不顧客觀實際情況,僅憑人的主觀意誌加以推行,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則是“無以為”、“無為”,它不脫離客觀的自然規律,施政者沒有功利的意圖,不單憑主觀意願辦事,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無為而無不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體現在人間,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為”的“無為”,但卻抱著功利的目的,任著主觀意誌辦事。

在本章裏,老子把政治分成了兩個類型、五個層次。兩個類型即“無為”和“有為”。“道”和“德”屬於“無為”的類型;仁、義、禮屬“有為”的類型。五個層次是道、德、仁、義、禮。這五個層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標準,但“德”隻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後德,這是在無為的類型內部說的,失道則淪為下德,那就與上仁相差無幾了。失德而後仁,這是指離開了“無為”的類型才有了仁。仁已經是“有為”、“為之”了,所以“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就是在“有為”範圍內所顯示出來的不同層次。在本章裏,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詞,是全書唯一使用的名詞,過去有人將此解釋為“智慧很高的人”,原意大約相同於此,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果敢、剛毅的內容。老子感受到人際關係愈來愈難以相處,所以在十分激動的情緒下使用了“大丈夫”這個詞,並說“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本章使用了一些具體的規範把人的思想行為定著在固定的形式中,即按忠信行事,不執行澆薄的禮。所以老子對政治的最低要求是摒去“薄”和“華”,恢複“厚”和“實”。

【解讀】

何謂道德?道是指本原和本原所產生出來的世界。而德是指以自然完美方向進行運作。本原是本性與禍性共為一體,本性是至淨圓滿的永恒,禍性是至惡濁劣的永恒。所以道的運作方向有兩大:一是歸真返璞,二是歸惡返劣。歸真返璞是善,歸惡返劣是惡。向著善的方向運作是上德,向著惡的方向運作是下德。所以道德有兩種。因為人的道德是善,是向著完美的方向運作,所以通常說的道德當然是人之道德,是上德。若以下德為道德,則非人也。道必然以德而運作,而人是道的一部分,所以人必然離不了德。離失上德,選擇下德,則壹與禽獸且不如。

自然運作或以向完美運作,或以向惡劣運作。人之道德是以向善為準則,向善運作不用說明就已經證明是德,所以上德不示現德,本自就是德。然而以向善為準則看惡,惡道不運作了才是德。所以下德不失掉德,卻是無德。人際交往必然以禮相待,講究禮尚往來,即使是戰爭那也得先禮後兵。如果以禮都相待了,對方卻不回應,目中無人,那就沒必要再予以理睬。大丈夫處世要實在些,沒必要虛偽的自欺欺人。衣冠禽獸者是常說人話卻不幹人事。人生處世要為人厚道,所以才能看得長遠,幹的事業也就長久。

【故事】

周公創製禮樂製度

中華之“禮”發端於周公,是周公通過製定周王朝典章製度,開啟了中華民族以禮為人處世的先河。

那是在周武王滅商朝建周朝之後,為了加強對國家的管理,實行了“封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王朝的屬國。周武王去世後,年幼的周成王繼位,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輔政。

這時,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周公毅然出師,3年後平定叛亂,並將國家勢力擴展至東海。

為了控製東征後新占領的東部地區,周成王封周公的兒子伯禽為魯國的國君,建立魯國,管理徐、奄之民和從殷都遷來的移民,擔負穩定東部地區局勢,充當周王朝政權藩屏的任務。

臨行前,周公告誡伯禽說:“你不要因為當了國君就驕傲起來而怠慢了士人。我在國家中地位是不低的,但是我還是謙虛待人,總擔心因為自己工作做得不好,而失去天下的士人。你到魯國去,絕對不要因為是國君就看不起人。”

伯禽又問周公:“請問如何治魯?采用什麼方法有效?”

周公說:“品德高尚而能恭恭敬敬者必定會發達興旺;屬地廣大富庶而能節儉者必定會安寧,官高位顯而待人謙遜者,必定會越受人尊敬;兵多將強而不輕敵者,必能取勝;聰明智慧而又自以為愚者,必能不斷進步;學識淵博而又自以為淺薄,虛心學習者,必定能日益增長見識。這六者都是謙虛的表現。所以《易經》中說,有一種品德,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身,這就是謙虛啊!”

伯禽到了魯國以後,遵照父親的教導來對待臣民,治理國家。當時魯國君臣團結,社會風氣也很好。魯國被人稱為“禮儀之邦”。

周公是一位德才兼備並且忠心耿耿的臣子,他還在周成王以後,營建東都洛邑,就是現在的洛陽,並在洛邑開始了製定各種典章製度的工作。

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總結、繼承和完善,係統地建立了一整套有關“禮”、“樂”的完善製度。這就是後世所謂的“周公製禮作樂”。

周公所製的禮,集中體現在“五經”之一的《周禮》中。《周禮》,又稱《周官》,有時也稱《周官禮》,是一部通過官製來表達治國方案的著作。

它涉及的內容極為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曆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製,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製度,無所不包。堪稱“上古文化史之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