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3 / 3)

蘇軾是宋代著名文學家和藝術家。吳複古的父親吳宗統曾經與蘇軾同在翰林院共事,所以吳複古初遇蘇軾便相敘如舊,長期交往,情誼深厚。綜觀吳複古的一生,最可稱道的當推他與蘇軾的交誼。

蘇軾豁達豪放的性格與超逸的文才,很得吳複古的欽佩,而吳複古剛直脫俗的性格與道德文章,更使蘇軾折服。

蘇軾在惠州時曾在給複古之子吳芘仲的《答吳秀才書》中說過:“子野一見仆,便諭出世法。”、“雖未能行,然喜誦其言,蓋嚐作《問養生》一篇,為子野出也。”由此可知,兩人第一次晤談,盡在於探研養生之道。

吳複古的“出世法”,既不同於仙家的求長生不老,也不同於道士的煉丹服藥,顯見是另一種無為的超脫的精神境界。蘇軾當時麵對新法弊病,還想有所作為,但十分讚賞吳複古的養生論。

蘇軾曾把吳複古告誡他的養生之法素筆抄下,引為座右銘,這就是有名的《問養生》法帖。世傳蘇軾善養生之法,頗受這位良師益友的影響。

1094年農曆八月,蘇軾被貶惠州,專程經潮州拜晤吳複古,老友重逢,分外高興。蘇軾欣然命筆,為麻田寺題名“遠遊庵”,並作《遠遊庵銘並序》,至今麻田山仍保存有蘇軾當年的墨跡。後來,蘇軾因為與新黨政見不合,再次被貶海南,在瓊州期間,曾多次向吳複古表達敬意。

蘇軾在黃州的東坡山地種茶,此為他自號“東坡居士”之由來。吳複古不遠千裏,前去探訪。蘇軾深受感動,親自上山采摘露芽汲泉烹茶,款待來自遠方的故友。他倆對坐品茶,促膝談心,通融心靈。好茶也有緣分,投緣的茶友有機會一起品茶,借茶以表達情意,分開了也不相忘。吳複古從黃州返回潮州後,便給蘇軾寄贈建茶。

蘇軾接到吳複古的禮物,馬上複信致謝,在複信結尾連說“慚悚”,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吳複古知蘇軾愛飲建茶,在擇茶上頗費一番苦心。建茶,即產於福建建安的建溪茶。宋代茶品,建安所產,超群絕倫,“獨冠天下”。蘇軾有“建溪春色占先魁”的詠讚,稱建茶為“瑞草魁”。後人稱“宋人最重建州茶”。

吳複古寄贈建茶,屬佳絕精品,在福建產地也不易得到。雖數量不多,卻是“精茶數品,葉葉關情”!難怪蘇軾感到禮物太貴重了,接受時感到“慚悚”,實有慚愧不安之意。

在他們的交往中,有一件事使蘇軾很受感動:吳複古曾命其子送過蘇軾一些潮州特產。蘇軾在儋州時記起此事,就命人選了些海南特產鮮果帶給吳複古。

誰知吳複古命來人帶回,並複函蘇軾:

朋友之交在於神交,隻要彼此心心相印,何必搞世俗的那一套呢?這樣做,隻能給高尚的友誼帶上世俗的習氣。

其實,吳複古所反對的世俗,並非從根本上否定“禮尚往來”,而是有學問的人的一種精神交往,因慕名而在不知不覺中把對方當朋友,這就是他所說的“神交”。很顯然,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禮”。這樣的精神境界,怎能不讓蘇軾為之感動呢?從此,兩人更加頻繁地書信往來。

1100年底,蘇軾遇赦北歸。已經97歲高齡的吳複古,感念老友情長,來到廣東清遠,執意為蘇軾送行。由於這個季節天氣寒冷,老邁之人不禁其寒,遂染病不起。第二年不幸病逝於歸途。

蘇軾在真州驚聞噩耗,萬分傷感,飽含深情地寫祭文悼念。

吳複古之所以深得蘇軾的景仰推崇,交誼深厚,這首先是在於他的曠世情懷感染了蘇軾。特別是蘇軾在遭受一貶再貶的政治磨難之中,得到了吳複古的道家理念的啟示,領悟到其放浪形骸的性格和放逸的生活態度,以至深得順其自然,積漸而進。這在蘇軾患難之中,尋得精神慰藉而泰然處世,的確不無裨益。

蘇軾與吳複古所建立起來的交誼,有著共同的生活誌趣,共同的文化藝術愛好。正是這種文化精神上的相通,聯係著兩人的真摯情誼。他們之間高層次的“神交”,已經成為了交友之道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