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皇太極還規定每個奴隸製莊園隻能擁有8個農奴,其他漢人都必須解放成為民戶。為了進一步籠絡統治地區的漢人,皇太極又於1631年頒布實施了《離主條例》,規定凡是私逃的農奴一律不追究,這個規定得到了漢人的極大擁護。皇太極還於1638年下令解放農奴,為後金的農業生產增加了大量的勞動力。
此外,皇太極還選拔任用了大批漢族知識分子,其中最有名的範文程,就受到皇太極的重用,成為皇太極手下最有名的謀臣。
皇太極的這些措施的實行,很快消除了統治區域內漢族人民的反抗情緒,使他的統治得以進一步鞏固。
皇太極在經濟建設方麵的措施是非常有成效的,他繼承並發展了努爾哈赤的經濟政策,還加強整頓吏治,使得他在統治的短短10餘年時間內國力飛速提高,擁有了與明王朝相抗衡的經濟實力。
皇太極愛惜民力,停止修城築牆,為的是集中精力用於生產。他下令,所有村莊田土,八旗既已穩定,以後就不要變更了。對莊民的財產及所養牛、羊、雞、豬等,都不準任意妄取。
皇太極在繼承了努爾哈赤的八旗製度以後,進一步對八旗製度加以完善。他充分利用了蒙、漢歸附的充足兵源,建立了與滿族八旗大體相同的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唯一不同的是滿族八旗的旗主是實行世襲製,而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旗主則由皇太極任命,並可隨時撤換。皇太極還將所有兵權收歸自己,三大八旗都由皇太極親自指揮和調遣。
為了加強皇權,皇太極對後金“八王共治”製度進行改革,不斷削弱其手中的權力。
所謂“八王共治”,即由八旗旗主組成議政會議,也就是國家的決策機構。所有軍政大事都必須在議政會議上通過集體定奪,對汗還有廢立的權利。
皇太極對“八王共治”進行的第一項改革,便是在八旗中各旗設一名總管旗務的大臣,後來又增設佐管大臣和調遣大臣,分別管理民政、司法和軍事事務,分散了八旗旗主的權力。
1629年,皇太極在議政會議上宣布免去三大貝勒輪流執政權力,由此奪走三大貝勒特權,也使得“八王共治”的局麵瓦解。皇太極順利地加強了權力。
1635年,後金在與蒙古戰爭中,從蒙古蘇泰太後手中得到傳國玉璽。
後來,皇太極便在群臣擁戴下,於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仿照明朝官製,初步建立清王朝的行政機構。清朝由此建立。
皇太極在位期間,在充分研究了當前的軍事形勢後,確定了對明朝議和,先進攻朝鮮和蒙古,在朝鮮和蒙古被征服後,再揮師南下攻明的策略。實踐證明,這一策略是非常正確的。
皇太極首先征服朝鮮和蒙古,解決了後院起火的問題;並通過征伐取得了大量土地和人口,增強了清朝的實力;而且還通過戰爭擴大了兵源,鍛煉了隊伍的作戰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1628年,皇太極得知明天啟帝去世、崇禎帝即位的消息後,立即率領大軍南下,並繞過袁崇煥所鎮守的寧遠錦州防線,一舉突入到北京城下,逼得崇禎帝不得不下令袁崇煥回師救援。
然後又巧施離間之計,讓多疑的崇禎帝剝奪了袁崇煥的兵權,下獄治罪,並在第一年將其以“碟刑”的方式處死。
皇太極用離間計除掉袁崇煥後,在北京城下一舉擊潰前來勤王的各路明軍,攻克了永平、遵化、遷安和灤州等城。然後,他布置好永平等城的防守後,班師回到沈陽。
在當時,曾有人勸皇太極乘勝一舉攻陷北京城,但皇太極認為當時的明朝國力還比較強盛,並不可能將其消滅。
於是,他製訂了不斷騷擾明朝邊境,對邊境人民大肆屠殺,以削弱明邊防軍乃至整個明朝的實力;同時讓邊境地區百姓產生厭戰情緒,然後再戰而勝之。
此後,皇太極與明朝時和時戰,派小股兵力不斷騷擾明朝邊境,使得明朝為增加軍餉而在國內橫征暴斂,並因此而激起了明末農民大起義。這是他始料未及的。
皇太極在得到明朝境內起義此起彼伏的消息後,皇太極竟興奮地直說“天佑大清!”於是,於1639年發起了曆史上有名的鬆錦大戰,結果大獲全勝。
明朝精兵良將損失殆盡,再加上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在明朝境內的一再折騰,明朝再無力量與清抗衡了,清軍入關南下並統一全國,已經是大勢所趨。
正當清軍為南下滅明做著精心準備的時候,皇太極卻因為所寵愛的妃子去世,悲傷過度;再加上他的精力已經被多年操勞政務和四處征戰耗盡,這個清朝實際上的開國皇帝,在清軍入關的前一年,即1643年病逝,享年51歲。葬於清昭陵。
清聖祖康乾盛世
玄燁從小受到祖母孝莊皇太後的格外鍾愛,她派自己的侍女蘇麻喇姑協助保姆照看玄燁,教他讀書寫字,傳授他作為皇帝應該掌握的本領。
孝莊皇太後還以她特有的謀略和膽識,以順治帝遺詔的形式廢棄了“攝政王”製度,改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鱉拜四大臣輔政,從而保證了皇權運行的正常。
後來,玄燁在孝莊皇太後的幫助下,在與鼇拜的鬥爭中取勝,從此開始他真正親政的生涯。
康熙親政後,經過一番考慮,將當務之急的治國大事列出,然後親自書寫了“三藩、河務、漕運”的條幅懸掛在宮中柱子上,以隨時提醒自己。由此可見解決三藩是康熙朝夕不忘的首要大事。
三藩是指明朝降將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3個藩王,他們分別盤踞在雲南、廣東、福建3個省區。
三藩分別專製一方,與清政府的矛盾日益尖銳,因此康熙繼位之後,即開始逐步削減三藩的權勢,做撤藩的準備。
1673年11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接著,福建耿精忠也開始謀反。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一時間,清帝國危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