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民風與個人品行
【原文】
其政悶悶①,其民悖悖。其政察察,其民獪獪。
禍福之所依,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②。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肆③,光而不耀。
【注釋】
①其政悶悶:如果政治環境寬鬆。悶,意指為政者不張揚意誌,則政治環境寬鬆。
②其無正也:那由時間來定。無,指時間。正,規正、定奪。
③直而不肆:人品的率直不是強拉硬拽出來的。肆,拉伸。
【譯文】
國家的政治寬容,人民就淳厚質樸;國家的政治嚴苛,人民就狡黠詭詐。
災禍嗬,幸福正躲藏在它裏麵;幸福嗬,災禍也正隱藏在它之中。誰知道它們的終極?它們並沒有一個定準。正可能隨時轉變為邪,善可能隨時轉變為惡。人們的迷惑不解,已經有很長的時日了!
所以有“道”的聖人方正但不傷人,銳利但不至於把人刺傷,直率卻不至於放肆,明亮但不顯得刺眼。
【評析】
老子在本章裏提出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極為著名的哲學命題,往往被學者們征引來用以說明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馮友蘭在分析此句時這樣說:“老子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劇烈的變革在人們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國哲學史中,從《周易》以降,即有辯證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規律的形式把它表達出來,這還是老子的貢獻。但是,老子還沒有把客觀辯證法作為自然界和社會中的最一般的規律提出來。除此之外,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還有很多嚴重的缺點,對形而上學思想作了很大的讓步。第一,老子雖然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在運動變化之中,但是認為這些運動變化,基本上是循環的,不是上升和前進的過程。它所謂‘周行’,就有循環的意義。第二,關於運動和靜止,是哲學中重要問題,‘動’與‘靜’也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範疇。老子承認事物經常在變化之中,但是他也說,‘萬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萬物的‘根’是道,‘歸根曰靜’。他認為‘道’也有其‘靜’的一方麵;而且專就這一句話說,‘靜’又是主要的。
因此,他在實踐中特別強調清靜無為,認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實際上表示對事物變化運動的厭棄。第三,對立麵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才互相轉化,不具備一定的條件,是不能轉化的。禍可以轉化為福,福也可以轉化為禍,但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是如此,例如主觀的努力或不努力等,都是條件。照老子所講的,好像不必有主觀的努力,禍自動也可以轉化為福;雖然有主觀的努力,福也必然轉化為禍。這是不合事實的。老子的這種思想,也是沒落奴隸主階級的意識的表現。他們失去了過去的一切,自以為是處在禍中,但又無力反抗,隻希望它自動地會轉化為福。老子認為對立麵既然互相轉化,因此就很難確定那一方麵是正,那一方麵是負。這樣的‘其無正’的思想,就對相對主義開了一個大門。後來莊子即由此落入相對主義。”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馮友蘭先生的批評十分中肯,指出了其中的要害問題,但我們的看法又與馮先生略有不同。我們感到,老子的辯證法已經具備了矛盾對立統一的規律的性質,相反的東西可以相成,同時,他又知道相反的東西可以互相轉化,這種觀察事物、認識的事物辯證方法,是老子哲學上的最大貢獻。
【解讀】
政治是國家的命脈,政權是國家的核心。以權效國者以明智之治才可以使國家長久。政治隱患是始終存在的,有無所事事卻故意給國家發難者,有因生存危機才向國家發難者,有野心極大而故意給國家發難者。這三者任一者得勢那都可以顛覆國家。如何解決這些憂患?首先得保證國家金融體製和實體經濟體製不出現問題。金融體製不出現問題,不給投機分子製造投機取巧損人利己的機會。實體經濟體製不出現問題,社會正常運轉,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對於故意給國家發難並想顛覆國家的亂臣賊子,那完全沒有必要與之講理,因為講理根本行不通,隻有出兵進行武力剿滅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才可以作為一個以權效國者。當權者的權利是人民賦予的,隻有人民對當權者認同,政權才可以穩固。一但人民不認同了,那就會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大勢已去,氣數已盡,無可救藥。
什麼樣的政治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國民教育,什麼樣的國民教育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國民素質。人民大眾是被國家教化著。民風淳樸厚道天下得之者已鮮矣!隻有經過了各種磨難才知道了民風淳樸厚道的重要性。禍福是同時存在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有時會轉為禍,禍有時會轉為福。人要是走運擋都擋不住,人要是倒黴同樣是擋都擋不住。所以要惜福愛福培福,讓福長久就是幸福。
【故事】
皇太極愛民如子
皇太極出生時,努爾哈赤正從事統一女真的事業,以滿洲部為核心,已將其周圍各部統一。由於連年烽煙不息,父兄經常出征作戰,皇太極7歲以後,努爾哈赤就把大部分家政交給了他。
皇太極根本無需父親多加指點,就能把繁雜的事務幹得井然有序。皇太極21歲時第一次跟隨父兄出征作戰,從此以後,逐漸成為父親麾下一員能征善戰的大將。
努爾哈赤稱帝後,命令年輕的皇太極等人負責管理國家政務。皇太極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逐漸成為努爾哈赤身邊的一位得力助手。
努爾哈赤去世後,深得父親信任和兄弟愛戴的皇太極順理成章地於1626年繼承父親的帝位。這就是清太宗。
皇太極即位以後,首先著手解決的,便是日趨緊張的民族矛盾問題。他首先把女真族改為滿族,以改變曆史上女真人與漢族的對立仇恨。隨後又頒布法令,滿人、漢人享有同樣的政治、經濟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