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顧貞觀賦詞救摯友
在篤實寬厚傳統美德中,友情常常發揮出驚人的力量。清代文學家顧貞觀就在友情力量的驅使下,做出了令世人震驚的大義之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對篤實寬厚傳統的最好繼承和發揚。
顧貞觀,與陳維嵩、朱彝尊並稱明末清初“詞家三絕”,同時又與納蘭性德、曹貞吉共享“京華三絕”之譽。
顧貞觀和清初著名詩人吳兆騫同為江南才子,一個填詞,一個作詩,在清代初期的文壇上嶄露頭角,名氣大震。早在青年時代,他們就詩酒交往,過從甚密,或蠡湖泛舟,春郊馳馬;或圍棋擊築,談詩論文,誌趣相投,肝膽相照。
1657年,吳兆騫參加江南鄉試,考中舉人。當時有人不斷揭發考場弊端,引起順治帝震怒,決定欽定試期,親加複試,以核真偽。吳兆騫就和其他所有中舉者一起被押往北京複試。
在考場上,除考官羅列監視外,還在堂上擺著桎梏等刑具,堂下排列著舉刀持棍的武士,而且每個舉子身邊還有兩個護軍夾立監視。
在這種氣氛下,參加複試的舉人大都戰栗不安,失去作文賦詩的靈感,有的甚至連筆也握不住。吳兆騫雖有才華,但也受到環境的影響未能終卷,結果以舞弊定案,被杖責40大板,送至8000裏外的寧古塔去戍邊。
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常常半道上就被虎狼惡獸吃掉,能在那裏活下來的也是過著非人的苦難生活,幾乎就沒有人能夠從那裏出來。
吳兆騫被遣送到黑龍江戍邊後,顧貞觀為好友蒙受不白之冤感到悲傷。當顧貞觀接到吳兆騫從戍邊寄來一信時,得知他戍邊的苦況不禁淒傷流淚。
1671年冬,在北國一個寒夜,吳兆騫萬萬沒有想到,在流放10多年的荒蠻之地見到了好友顧貞觀,兩人抱頭痛哭。當下,顧貞觀對吳兆騫許下諾言:5年之內,一定幫助好友重歸江南故裏。
顧貞觀回到北京後,多方奔走,傾心相救遇難之友,不惜放下所有做人的尊嚴,叩拜侯門為贖金集資。但10多年過去了,事情卻沒有進展,因而每每念及便痛心疾首。
1676年冬,顧貞觀寓居北京千佛寺,於冰雪中感念良友的慘苦無告,作《金縷曲》二首,代書信寄出。《金縷曲·季子平安否》寫道: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
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
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
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隻絕塞,苦寒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