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劄,君懷袖。
《金縷曲·我亦飄零久》寫道: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
宿昔齊名非忝竊,隻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孱愁。
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醜,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
詩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
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
詞中的那份對至愛親朋的俠肝義膽,令人欽佩也讓人歎惋唏噓。兩闋隻如家常說話,痛快淋漓而婉轉反複,念友心跡,一一如見。《金縷曲》的藝術魅力和人格魅力都十分巨大,以至於感動了後來解救吳兆騫的關鍵人物納蘭性德。
事情是這樣的,顧貞觀作此詞不久,結識了當朝相國納蘭明珠的兒子納蘭性德。22歲的納蘭性德是一個人品和文品都不錯的人,但他對顧貞觀提出解救朋友的要求卻覺得事關重大,很是為難。顧貞觀這時拿出了《金縷曲》給他看。
同樣是情深義重之人的納蘭性德,一讀之下,竟是淚傾如雨。他對顧貞觀說:“不玉成此舉者,非人也!給我10年時間,我把這事當做自己的事來辦。”
顧貞觀一聽急了,幾乎喊著說:“10年?他還有幾年好活?5年為期,好嗎?”納蘭性德含淚點頭應允了。
後來,至情至義的納蘭性德果然信守諾言,與其父傾覆重金,終於在承諾的最後一年,也就是1681年使吳兆騫活著回關。
以納蘭性德相國公子、朝廷侍衛的身份,救贖吳季子尚需5年,可見此舉成功有何等樣的困難。若非“情義”兩字,又哪有這一段傷心的佳話!
51歲的吳兆騫入關後,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形容枯槁發須皤然的老翁,在寧古塔的淒苦生活,使他過早地衰老了。當他出現在納蘭性德家裏時,看見牆壁上書寫著一行大字:“顧梁汾為吳兆騫屈膝處”,不禁放聲大哭。
納蘭性德把吳兆騫留在家中擔任授讀,可惜他已是一段膏蠟燃盡的殘燭,到54歲時就因病逝世了。
顧貞觀寫給吳兆騫的二闕《金縷曲》,因為納蘭性德在祭吳兆騫的文中曾說,“金縷一章,聲與泣隨,我誓返子,實由此詞”,所以被人傳誦為“贖命詞”,成為清詞中的壓卷之作。
顧貞觀與吳兆騫間的驚世友情,是以性命相托的生死之情,也是情深義重的朋友的一種形態。由於它體現的是友情的極致,溫暖醇厚,誠樸恬淡,綿綿悠長,因而成為人間友情佳話,至今仍被人們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