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論語 學而時習之
子①曰:“學②而時③習之,不亦說④乎?有朋⑤自遠方來,不亦樂⑥乎?人不知而不慍⑦,不亦君子⑧乎?”
【注釋】
①子:我國古代對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這裏指孔子。
②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③時:時時,按時。
④說:同“悅”,愉快、高興。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誌同道合的人。
⑥樂:與說有所區別,也表示愉快。
⑦慍:惱怒、怨恨。
⑧君子:有德者,指道德修養高尚而有學問的人。
【解釋】
孔子說:“學了知識以後,要按一定時間去溫習它,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這不就是君子嗎?”
孔子人生的理想有三個方麵:學習、交朋友、進行自我修養。其中,他把學習放在首位。學習的內容就在於不斷地求知致道、講信修義、進德修身。
孔子反複強調“不亦樂乎”,讀書做學問自始至終,都要隨時隨地地學習,隨時隨地地反省,隻要勤學好問,自然就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養。
【故事】
自強不息的精神源頭
“自強不息”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它要求人們應當自強不息,自勝自立;同時也勉勵人們窮則思變,積極改革,奮發圖強。
《周易》的誕生地是現在河南安陽南10千米處的羑裏城,這裏是商紂王囚禁周文王而演《周易》的地方。商紂王為什麼囚禁周文王?周文王又是怎樣推演著成《周易》的呢?這話要從頭說起。
那是在商紂王的時候,周族還是渭河邊上的一個部落。按照當時“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周部落首領姬昌被商政府封為“伯”。這時的姬昌還不是周文王,“文王”之名是漢代以後才叫起來的。
周伯姬昌由於修養出很高的德行,對治理國家也有很高的見地和辦法,僅僅3年時間,天下就有三分之二的諸侯國歸屬了他。為了總結先王治理天下的德與失,姬昌認真考察先賢聖王得天下的原因,以及昏王暴君失天下的根源,他一一寫下來,存放在明堂,讓自己和後代牢記。
商紂王看到天下諸侯紛紛歸附姬昌,心裏非常憂慮,他憂心忡忡地對重要羽翼崇侯虎說:“我與周伯姬昌競爭,現在他越來越強大,如果要縱容姬昌這樣下去的話,恐怕有一天他要來對付我。”
崇侯虎說:“周伯姬昌的確是個不凡的人,他所作所為都在行仁義之舉,而且善於謀略。他的太子姬發勇敢又果斷。中間有個兒子叫姬旦的恭敬節儉而又了解天下。正像大王您說的那樣,如果縱容了他們,日後我們就有忍受不了的災禍;如果放縱了他們,日後我們就會有國滅身亡的危險。趁他們還沒有真正成大氣候,應該及早想辦法製服他們。”
商紂聽信崇侯虎的謀劃,最後,趁周伯姬昌到朝廷覲見之機,把姬昌囚禁在羑裏這個地方。姬昌有家難回,有國難投,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遂下決心泰然處之。他麵對著伏羲八卦,自強不息,盡自己平生學識,專注地投入推演先人伏羲的八卦。
相傳在上古時,伏羲氏創造了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神農氏創造了連山易,也叫“連山八卦”;軒轅氏創造了“歸藏易”,也叫“歸藏八卦”。說起來,以上從伏羲到神農到軒轅,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但是也沒有這一方麵的專人去收集整理。
姬昌發現,伏羲的八卦包含了變與不變的道理,“八”能生六十四,六十四又何嚐不能生出四千零九十六來,四千零九十六再生出……如此往複,它包含了諸多偶然性、或然性及必然性。
與此同時,“易”,是用數的變化來表示的,這就有了數理在其中;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那些卦辭與爻辭,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倫道德,森羅萬象,無所不包,它彙聚了先人廣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智慧。於是,姬昌開始對伏羲八卦進行潛心推演。
姬昌推演八卦有兩個必要條件:一個是數字;一個是蓍草。其中數字是與人類成長、發展、進步密切相關的,也是《易》的玄關。
《係辭傳》記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和;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這一段話告訴人們,姬昌以1、3、5、7、9為奇數,為陽、為天;2、4、6、8、10為偶數,為陰、為地。奇數之和為25,偶數之和為30;5個奇數和5個偶數的和為55。
姬昌推演八卦所用的數字,是以天地為依據。這些數字揭示了一個最基本的數學常識概念。這10個數字的構成,是天、地、人,以至宇宙萬物的千變萬化所不可能離開的,它為人類揭示宇宙未知的奧秘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