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論語 見義不為
子張問:“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②於殷禮,所損益③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④而祭之,諂⑤也。見義⑥不為,無勇⑦也。”
【注釋】
①世:古時稱30年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釋為朝代。
②因:因襲:沿用、繼承。
③損益:減少和增加。
④鬼:這裏泛指鬼神。
⑤諂:諂媚、阿諛。
⑥義:人應該做的事就是義。
⑦勇:就是果敢,勇敢。
【解釋】
子張問孔子:“十世以後(的禮儀製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製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製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後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孔子說:“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
【故事】
孔子誌向遠大老有所養
有一天,顏回和子路陪在孔子身邊閑談,孔子說:“你們何不談談自己的誌向?”
子路是一個非常有豪俠之氣的人,胸襟非常開闊,他豪邁地說:“我希望把自己的好東西都和朋友分享,就是用壞了也沒有關係。”
顏回的性格比較溫和且謹慎,他舒緩地說:“我希望有好的道德行為和成就,對於社會有善行和貢獻,但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
子路和顏回的回答是一文一武,誌向不同。他們說完了,孔子聽了以後,還沒有說話,子路忍不住了,轉而問孔子道:“老師,我們願意也聽聽老師您的誌向。”
孔子說:“我的誌向是,讓老人有所養而得到安逸,讓朋友得到信任,讓青年人得到關懷。”
法顯艱苦跋涉取經學道
先秦時期形成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經過秦漢時期的發揚光大,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有誌之士。比如東晉時期的法顯大師,他在人類還缺乏地理知識、交通條件又極為落後的情況下,為了取經,穿行亞洲大陸和南洋海路,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優秀品格。法顯,姓龔,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家庭。他有3個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擔心他也夭折,就在他才3歲的時候,就送他到佛寺當了小沙彌。
法顯10歲時,父親去世。他的叔父考慮到他的母親寡居難以生活,便要他還俗。法顯這時對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誠,他對叔父說:“我本來不是因為有父親而出家的,正是要遠塵離俗才入了道。”
他的叔父也沒有勉強他。不久,他的母親也去世了,他回去辦理完喪事仍即還寺。
法顯20歲時受大戒,這是出家佛教徒成年後為防止身心過失而履行的一種儀式。從此,他對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堅定,行為更加嚴謹,時有“誌行明敏,儀軌整肅”之稱譽。
法顯受戒後,更加苦心研究佛經。隨著學習的深入,他常慨歎律藏殘缺,立下了前往天竺即現在印度求取佛法的誌願。
399年,65歲的法顯不顧年老力衰,決定前往天竺取經求法和參訪佛跡。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年逾花甲,如果再不完成夙願,恐怕永遠沒有機會了。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4位同修:慧景、道整、慧應、慧嵬,4人非常支持這個大膽的決定,並且表示願意跟法顯同行。法顯大喜過望,稍做準備之後,5人就一起從長安出發,踏上了向西苦行的路途。
法顯等一行5人離開長安,日夜西行,翻越了六盤山的南段隴山,來到了西秦地界。此時正是初夏時節,按照佛教徒的習俗,要停留下來坐雨安居。
雨安居結束後,法顯等人繼續趕路,經過南涼國,翻山越嶺,於第二年暮春進入北涼王段業治下的張掖。法顯在這裏又遇到了佛教徒智嚴、慧簡、僧韶、寶雲、僧景、慧達。這6個人聽說了西行求法的事,也很歡喜,表示想一同前去。
隊伍又壯大了,法顯非常開心。不過此時又到了夏季,於是11個人一起坐雨安居。坐完夏之後,法顯的11人僧團離開張掖,經過酒泉來到敦煌。寶雲等6人還想在敦煌停留些日子,去鳴沙山看鑿石窟,於是11個和尚分成兩撥,法顯領著4個人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