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何原本》譯畢,徐光啟又與利瑪竇用同樣的方式譯出了《測量法義》初稿。徐光啟曆來重視水利,這時也向利瑪竇詢問西方水利設施和器械的情況,並從中受到啟發。
1607年4月,徐光啟結束了翰林院為期3年的學習,授官翰林院檢討,掌修國史。5月,其父病逝,徐光啟按慣例歸籍守製,回到上海。
守製期間,徐光啟仍致力於科學研究和農學試驗,他把已經譯成的《測量法義》加以整理,刪削定稿。隨後,又相繼撰成《測量異同》和《勾股義》。這3部書,都是對《幾何原本》的發揮和應用。
在這幾種書裏,徐光啟運用西方幾何學的原理,對傳統數學的經典著作《周髀算經》、《九章算術》進行整理,初步揭示了傳統數學作為經驗型科學的本質特征,並由此萌生了創立“有理、有義、有法、有數”的科學體係的強烈願望。
在此前後,徐光啟還幫助李之藻把根據克拉維《實用算術綱要》翻譯的《同文算指》整理成書。這些西方科學的成果,在生產實踐中可以發揮作用,產生效能。
1610年10月,徐光啟守製期滿回到北京,恢複翰林院檢討原職。此前,徐光啟曾經計劃與利瑪竇共譯《泰西水法》,但當他回到北京時,利瑪竇已於當年4月去世,因而改請傳教士熊三拔口授。
這次翻譯沒有采取照本直譯的做法,而是結合我國已有的水利工具,隻選譯其中比較實用和確實先進的部分,一邊譯書一邊試驗,把製器和試驗的方法與結果都記錄下來。此書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對發展農田水利事業很有指導意義。
以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為發端,在明代晚期的學術界翻譯西方科學書籍成為一時盛事。較有代表性的還有焦勖譯《火攻挈要》、王征譯《遠西奇器圖說》等書。此外,當時還譯介了一批歐洲宗教、哲學、邏輯學、語言學等方麵的書籍。
自唐代大規模翻譯佛經以來,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二次譯書高潮,而此次譯書涉及的領域之廣,科學意義之大,又是第一次譯書高潮無法比擬的。它在較高的層次上實現了我國和歐洲兩大文化體係的融彙與交流,使我國文化初步納入了世界文化發展的體係,為我國科學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
徐光啟運用西方科技解釋農業生產,把傳統農學理論進一步係統化,有相當高的水平。如他的《農政全書》,就是他收集積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總結了許多珍貴經驗編纂而成的。他對這部傾注了大量心血的鴻篇巨製,集中反映了他對農業和農學的巨大貢獻,代表了我國古代農業科學發展的最高水平。
此外,徐光啟還領導了修改曆法的工作。他很早便潛心學習和研究天文學,這也是他貫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方麵。他不但對西方天文儀器的構造、原理、用途有了充分的知識,甚至對西方測天的方法和理論,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禮部奏請開設曆局,修改明代初期開始推行的《大統曆》。
徐光啟把翻譯西方天文學著作當作修曆的第一個必需的步驟。那時傳到我國的西方天文學著作雖然卷帙浩繁,他有針對性地提出,要有選擇地組織翻譯,要區別輕重緩急,首先選譯那些最基本的東西,循序漸進。在內容上要包括歐洲天文學的理論、計算和測算方法、測量儀器、數學基礎知識以及天文表、輔助用表等的介紹、編算等。
徐光啟本人也積極投入了翻譯工作,他參與編譯的著作就有《測天約說》、《大測》、《元史揆日訂訛》、《通率立成表》、《散表》、《曆指》、《測量全義》、《北例規解》、《日躔表》等。
作為修曆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徐光啟的眼光並沒有停留在譯成一批西方天文學著作上。他的心願是編成一部融彙中西曆法優點,達到當時最高科學水準的曆書。為了實現這個理想,徐光啟對曆書的結構做了精心的策劃,創造性地提出整部曆書要分為節次六日和基本五日。
節次六日是《日躔曆》、《恒星曆》、《月離曆》、《日月交食曆》、《五緯星曆》、《五星交會曆》。這6種書由易到難,前後呼應,研討天體運動的規律,介紹測算天體運動的方法。
基本五日包括“法原”、“法數”、“法算”、“法器”和“會通”,是整部曆書的五大綱目。法原是天文學的基本理論,包括球麵天文學原理。前述節次六日即屬於法原的範圍。法數是天文表。法算是三角學和幾何學等天文學計算中必需的數學知識。法器是天文儀器。會通是舊法和西法的度量單位換算表。
基本五日包容了有關天文曆算的全部重要知識。在他主持下,《崇禎曆書》46種,134卷已基本完稿(後經李天經定稿,有所增刪,計45種,137卷)。可以說,沒有徐光啟的全力支撐,曆局工作順利進展將是不可想象的。
徐光啟生活的時代,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末世。他清白自守,淡於名利,把全部聰明才智傾注於科學研究事業,貫通中西方科學上,對祖國科學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徐霞客誌在遠遊探險
在明末清初科技發展過程中,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徐霞客,以自己的方式詮釋了儒家自強不息精神的巨大力量。他一生誌在四方,不避風雨虎狼,與長風雲霧為伴,以野果充饑,以清泉解渴,出生入死。他的探險精神深深地影響了後世。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名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別號,江蘇江陰人。他從小就愛讀曆史、地理一類書籍和圖冊。在私塾讀書的時候,老師督促他讀儒家經書,他往往背著老師,把書放在經書下麵偷看,看到出神的時候,禁不住眉飛色舞。
徐霞客10多歲時父親去世了,他決心親自到名山大川去遊曆考察一番。但是他想到母親年紀老了,家裏沒人照顧,沒敢提這件事。
他的心事畢竟被母親覺察到了。當母親了解到他有這樣的願望,跟他說:“男兒誌在四方,哪能為了我留在家裏,做籬笆下的小雞、馬圈裏的小馬呢!”母親為他準備行裝,還給他縫製了一頂遠遊冠。有了母親的熱情支持,徐霞客遠遊的決心更堅定了。
徐霞客在他22歲那年,開始離家外出遊曆。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的行李,就離開了家鄉。他先後遊曆了太湖、洞庭山、天台山、雁蕩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
每次遊曆回家,他跟親友談起各地的奇風異俗和遊曆中的驚險情景,別人都嚇得說不出話來,他母親卻聽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