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3)

第四章

八佾舞於庭

孔子謂季氏①:“八佾②舞於庭,是可忍③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④者以《雍》⑤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⑥’,奚取於三家之堂?”

【注釋】

①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

②八佾:古代奏樂舞蹈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據《周禮》規定,隻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隻能用四佾。

③可忍:可以容忍。

④三家:魯國當政的三家: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後代,稱“三桓”。

⑤《雍》:《經·周頌》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廟完畢撤去祭品時唱的詩。

⑥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雍》詩中的兩句。相,助祭者。維,語助詞,無意義。辟公,指諸侯。穆穆,莊嚴肅穆。

【解釋】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起舞,這樣的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事不可以容忍的呢?”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孔子說:“《雍》詩裏說:‘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裏主祭’。這樣的禮儀,怎麼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裏呢?”

【故事】

李密牛角掛書誌向大

李密少年時候,曾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衛。後來隋煬帝認為他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正好當時宰相楊素坐著馬車在後麵趕上來,看到前麵有個少年在牛背上讀書,暗暗奇怪。

楊素在車上招呼說:“哪個書生,這麼用功啊?”

李密回過頭來一看,認出是宰相,趕忙跳下牛背,向楊素作了一個揖,報了自己的名字。

楊素問他說:“你在看什麼?”

李密回答說:“我在讀項羽的傳記。”

楊素跟李密親切地談了一陣,覺得這個少年人很有抱負。回家以後,楊素跟他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孩子的學識、才能,比你們幾個兄弟強得多。將來你們有什麼緊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

打那以後,楊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徐光啟融彙中西文化

明代不僅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西方先進科技也開始傳入我國,這在曆史上被稱為“西學東漸”。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學者苦苦求索,致力於研究和介紹西學,推動了中西文化的融彙與交流。在這些人當中,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可以說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徐光啟將中西文化交流確定為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科學的險徑上艱難攀登,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是一位獻身科學的偉人。

徐光啟幼年時,由於家境貧困,他的祖母、母親無論寒冬酷暑,日夜紡織不輟,以維持生計。連他的父親也不得不下田耕作,以圖自給。

那時,讀書人都是走的科舉的路子,徐光啟也不例外。1581年,20歲的徐光啟考取了金山衛的秀才。32歲那年,他應他人之邀遠行廣東韶州教授家館,開始了“經行萬裏”的旅程。

徐光啟南行之際,西方傳教士已經叩開我國的大門,在我國的南方進行宣揚基督教的活動,因此他同西方傳教士有了初步的接觸。

利瑪竇是最早深入我國內地傳教並取得成功的耶穌會士。他於1582年抵達澳門,第二年到端州。在此地利瑪竇潛心學習漢語,鑽研《六經子史》等書。後行跡遍至肇慶、韶州、南昌、南京等地。徐光啟在韶州教書期間,一次偶然到城西的教堂,沒有見到已經北上的利瑪竇,卻與接替利瑪竇主持堂務的郭居靜談得很融洽。

這是徐光啟與西方傳教士的第一次直接接觸,萌生了對傳教士和西學的好感,由此開啟了與傳教士長期合作共事的先河。

1597年春天,徐光啟遠上北京,參加順天府的鄉試。這次他不但考中了,而且還被取了頭名解元,名聲大震。中舉之後,徐光啟留在京師等候會試,但未能考中,於是離京返鄉。

徐光啟回到家鄉繼續以教書為業,同時更加刻苦地讀書學習。因為事先看到了利瑪竇在肇慶繪製的《山海輿地圖》,對上麵提供的經緯度、赤道、五帶等地球知識饒有興趣,又仰慕利瑪竇的學識和為人,便於1600年到南京拜訪了利瑪竇,聆聽他的議論,對他的博學多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1603年的秋天,徐光啟再往南京訪利瑪竇,因後者居留北京不遇,遂與主持南京教堂的郭居靜、羅如望兩人晤談。此後,他讀了利瑪竇著的《天學實義》、《天主教要》等傳教著作,聽羅如望講了《十誡》等天主教的基本教義,觀看了宗教儀式,決意受洗入教,並取了教名“保祿”。

西方傳教士傳授的科學知識對曆來學主實用的徐光啟也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他覺得入教或許對學習和掌握西方科學技術知識能有所裨益。徐光啟入教以後,開始了與傳教士合作翻譯西書,把西學介紹到我國的事業。

1604年春,徐光啟再度赴京參加會試,終於考中進士,並被考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進入翰林院學習,成為朝廷著意培養的高級人才。

就讀翰林院期間,徐光啟為了集中精力攻讀實用之學,放棄了對詩詞書法的愛好,專心致誌地研習天文、兵法、農事、水利、工藝、數學等自然科學。

徐光啟仍然繼續與客居北京的利瑪竇交往甚密。他時常布衣徒步,前往利瑪竇邸舍問學。在徐光啟的請求下,大概是從1605年至1606年間開始,兩人便開始合譯西方數學的經典著作,即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

之所以首選《幾何原本》進行翻譯,徐光啟認為,《幾何原本》又是數學的本原。其中的公理雖不以直接以具體事物為對象,但它所蘊含的道理卻是一切科學技術必須遵循的。

徐光啟為翻譯《幾何原本》付出了艱巨的勞動。他每天下午三四點鍾就要前往利瑪竇的寓所,由利瑪竇口授,他負責筆錄。翻譯中反複推敲,務求譯文準確,文詞通暢。

經過前後3次修訂,終於譯成了《幾何原本》前6卷。即使按今天的標準看,這次翻譯也是非常成功的。徐光啟在譯書過程中創立的一套幾何術語,如點、線、麵、直角、四邊形、平行線、相似、外切等,一直被沿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