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而不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林放①問禮之本②。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③也,寧戚④。”
子曰:“夷狄⑤之有君,不如諸夏⑥之亡⑦也。”
【注釋】
①林放:魯國人,字子丘。
②本:根本、本質。
③易:周全,指把事情辦理得很妥善。
④戚:悲傷、悲痛。
⑤夷狄: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對周邊地區的貶稱。
⑥諸夏:古代中原地區華夏族的自稱。
⑦亡:同“無”。古書中的“無”字多寫作“亡”。
【解釋】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
林放問孔子禮的本質。孔子回答說:“這個問題意義重大啊!禮,與其辦得鋪張浪費,不如樸素節儉。喪禮,與其辦得事事周全,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孔子說:“文化落後的夷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故事】
吳起以身作則關愛士兵
吳起是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兵家代表人物。吳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
吳起做將軍時,和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不鋪席子,行軍時不騎馬坐車,親自背幹糧,和士卒共擔勞苦。
士卒中有人生瘡,吳起就用嘴為他吸膿。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事後大哭起來。別人說:“你兒子是個士卒,而將軍親自為他吸取瘡上的膿,你為什麼還要哭呢?”
母親說:“不是這樣。往年吳公為他父親吸過瘡上的膿,他父親作戰時就一往無前地拚命,所以就戰死了。現在吳公又為我兒子吸瘡上的膿,我不知他又將死到哪裏了,所以我哭。”
在一次行軍途中,傳令兵要向他傳達國王的命令。當來到將軍的戰車前時,戰車上卻沒有吳起。旁邊的士兵告訴傳令兵:“大將軍行軍從不坐車,你到前邊去找他吧!”
傳令兵打馬向前,好不容易才找到吳起。隻見他一身士兵打扮,和士兵一樣背著幹糧袋子在徒步行軍。吳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百戰百勝的將軍,除了他的軍事謀略高人一籌外,他以身作則、愛護士卒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唐宋時期的仁愛孝悌
唐宋之際,經過長期的多政權並立和民族雜糅後,中原民族的“綱常”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麵對這種情況,唐宋時期儒者堅持理想,表現出獨立的人格和赤誠的仁愛孝悌精神。同時,官方不斷強化社會教化措施,直接導致了孝悌行為不同以往,從而展現出鮮明的時代色彩。
韓愈是唐代的大文學家,他在潮州做刺史時,聽說韓江裏的鱷魚吃掉過江百姓的事情,心想鱷害不除後患無窮,便命令宰豬殺羊,決定到城北江邊設壇祭鱷。
韓愈在渡口旁邊的一個土墩上擺了祭品,點上香燭,對著大江嚴厲地宣布道:“鱷魚!鱷魚!韓某到這裏來做刺史,為的是保土庇民。你們卻在此禍害百姓。如今姑念你們無知,不加懲處,隻限你們在3天之內,帶同族類出海,3天不走就5天走,5天不走就7天走。7天不走,便要嚴處!”
事有湊巧,據說打那以後,江裏的鱷魚真的沒有再出現過。當地的百姓認為朝廷派來的大官給鱷魚下的驅逐令見了效,都安心生產了。
現在,人們把韓愈祭鱷魚的地方叫做“韓埔”,渡口叫“韓渡”,又作“鱷渡”,還把大江叫作“韓江”,江對麵的山叫作“韓山”。
韓愈本來連佛都不信,怎麼會信鱷魚有靈呢?這當然是他為政措施中“仁愛”思想的體現。
一直以來,韓愈都在大力維護儒家倫理思想的正宗地位,賦予儒家“仁愛”思想以新的含義,對儒家“仁愛”思想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韓愈在《原道》中從“博愛”的角度重新闡述了秦漢時期以來儒家的“仁愛”思想,認為儒墨有相通之處。“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
這種將儒家的“仁愛”思想擴展為對夷狄禽獸之愛的新解釋。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博愛是韓愈用來解釋儒家的仁愛的,他說“博愛之謂仁”。這個說法在宋代以後產生極大影響,成為儒家仁學中有代表性的闡釋。
作為“北宋五子”之一的張載,也致力於弘揚儒家仁愛思想。他認為人和天地萬物一樣,都來自同一個本源,認為“性者,萬物之一源”。
仁愛是儒家有獨特含義的愛,仁是指以血緣為基礎的自然而然的愛,父母對子女的愛,子女對父母的愛,因為基於血緣,所以我們有這樣的愛心。張載把這個思想進一步擴大,逐步闡發仁愛,將心比心,推及於人。
孔子和孟子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四海是指東南西北四方的異民族,把他們當作有血緣關係的兄弟一樣來對待,就是把仁的思想向外推。張載把這樣的思想進一步推廣,不僅推之於人,也要推之於萬物。把萬物都納入到仁這樣一個具有血緣關係中來。這是張載看待事物的方式。
經過唐宋時期韓愈、張載等人的努力,傳統儒學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而官方也在不斷強化社會教化措施,促使民眾的思想與行為發生變化。在這一過程中,由官方旌表孝悌而引起的官民孝悌行為,成為唐宋兩代儒家“仁愛”思想發展的一個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