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1 / 2)

第二十章

伯牙和鍾子期之誼

友情,是篤實寬厚美德中所包含的一項重要內容,它要求人們以欣賞和包容之心對待他人,注重彼此友情,達到心靈交彙。比如在人際交往中,應該做到“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戰國時期的伯牙與鍾子期之間的友情,就彰顯了交友知音之道,成為後世人們崇尚的交友楷模。

伯牙,是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人,郢都即現在的湖北荊州。他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而且精通琴藝。

鍾子期,戰國時期楚國的一個樵夫,就是打柴的人。也許是久聞自然之聲的緣故,他對音律有著非常敏銳的感覺。

伯牙和鍾子期之間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友情故事,還要從一次偶然的相遇說起。

那是在某一年的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晉國上大夫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的長江邊,因遇大雨無法繼續前進,隻好停泊在一座高山下。

這天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伯牙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誌地彈了起來。

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的琴聲優美動聽,雖然許多人讚美他的琴藝,但他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

伯牙出使之旅,羈絆於途,唯有臨江對月,撫琴抒懷。此時此刻,江風低唱,明月高懸,他多麼渴望有知音出現,與他一起分享琴曲的意韻。

伯牙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不遠處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吃了一驚,手下力道稍偏,“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

伯牙很是疑惑,就叫童子去問船夫,這兒是什麼地方。

船夫答道:“剛才躲避風雨,停泊在山腳下,這裏沒有人家。”

伯牙更加疑惑,心想沒有人家,怎麼會有聽琴的人呢?或許,是強盜要攔路搶劫吧?想到這裏,不由得有些緊張。

這時,隻聽岸上的人用平靜的口氣向伯牙喊道:“船上的先生,我是樵夫。今天打柴回來晚了,遇到暴風雨,就在這岩石下避雨,正聽到船上有人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裏聽了起來。很抱歉,在下打擾了您的雅興。”

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隻見那人頭戴鬥笠,身披蓑衣,後背衝擔,手拿板斧,身旁還放著一擔柴。果然是個打柴的樵夫。

伯牙心想,一個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歌詞是:‘可惜顏回命早亡,叫人思想鬢如霜,隻因陋巷簞瓢樂’,你彈到這裏,琴弦斷了,沒再彈下去,我記得第四句是‘留得賢名萬古揚!’”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邀請他上船,請那人在自己對麵坐下,又叫書童端上茶來。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說道:“這把瑤琴,確為非凡之物。”接著他把這瑤琴的來曆說了出來,“此琴本為伏羲氏創製。據說有一次伏羲看到鳳凰來儀,飛墜在一株梧桐樹上。那梧桐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伏羲氏按天、地、人三才,將梧桐截為三段,取中間一段放在長流水中,浸潤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數,選良時吉日,製成此琴。”

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他想,這個樵夫到底能懂多少音樂呢?我來試試他。

伯牙問道:“從前孔子在房間裏彈琴,顏回聽到琴聲中低音幽沉,就問孔子是否有什麼不高興的事。孔子說:‘我彈琴時,看見一隻貓在捉老鼠,我希望它能捉到,又擔心到嘴的食物跑掉,這為貓擔心的心情,不知不覺地在琴聲中流露出來了。’這個故事說明,同一支曲子,彈奏時的心情不同,效果也會不同。如果我彈琴的時候,心裏在想什麼,你能聽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