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1 / 3)

第三十三章

孔子愛國思想的實踐

如果說伊尹具有強烈的濟天下之難的責任心,那麼生活於春秋時期的魯國的孔子,則在以仁義為靈魂,以天下為己任,濟世救民的價值觀支配下,在治國方麵提出了自己的“仁治”、“禮治”主張。他的這一思想主張,成為當時及後世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準則。

那是在魯昭公管理國家的時候,魯國發生了內亂,魯昭公被迫出逃。孔子也離開魯國來到齊國,做了齊國執政大夫高昭子的家臣。

有一次,高昭子把孔子推薦給齊景公。齊景公問孔子國君應該如何施行國家政事,孔子回答說:“國君在施行國家政事時,首先是做國君的要像個國君,做臣子的要像個臣子;做父親的要像個父親,做兒子的要個兒子。”

齊景公又問施政原則是什麼,孔子回答說:“施政最重要的是控製支出,節省財力。”

從此以後,齊景公常常與孔子一起談論政事,時常約孔子同去郊外打獵,感覺和孔子在一起如沐春風。由於相處日久,教益日深,還給孔子提高了待遇。

有一年春夏兩季,齊國滴雨未下,農作物顆粒無收。孔子日夜牽掛災民,但自己身居客地,也沒有辦法救濟他們。齊景公更是為此心急如焚,要前來向先生請教解救的良方。

孔子說:“您如此憐惜百姓,仲尼實為敬服,這也是齊國百姓有福,能遇上這樣一位仁德的君主。民為立國之本,一個國君能愛惜百姓,這個國家必能興盛,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難,也是可能戰勝的。”

齊景公又問用什麼辦法來賑濟災民為好,孔子說:“過去堯帝時發生過9年水災,商湯有7年旱災。水旱災荒,古代聖明帝王在位,也是無法避免的。堯舜時代,常常遭遇水災,後來經過大禹治水13年,水災才慢慢減少了。丘認為最好的賑濟辦法首先就是免除百姓的苦役,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然後向豐收的鄰國買糧食,並半價轉賣給饑民,這叫平糶。最重要的是水旱災荒必須常年預防,不可臨渴掘井。”

齊景公擔心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問題,孔子說:“丘的想法,就請國君勸導那些富足的官家,每戶拿出數十石,就可以救活一批災民。”

齊景公於是決定召集大夫出糧賑災,孔子又說:“開倉放賑,容易被一些昧著良心的人從中作弊,即使國君拿出了糧食,饑民所得無幾,因此必須選派賢德的大夫去做才是!”

就這樣,齊國上下都投入了賑濟災民的熱潮之中。孔子因此在齊國百姓中享有盛譽。

孔子主張用“仁愛”的方式治理天下,在齊國施教的影響越來越大,但一些大臣嫉妒孔子之心也日漸強烈,一次又一次地在齊景公麵前貶低孔子。由於壞話說得太多,齊景公的態度也慢慢轉變了。

這一天,孔子的弟子南宮適差人送來書信,信中介紹了魯國政治已趨穩定的情況。孔子閱信後,更有歸國之意,就對弟子子路說:“我離開魯國已是數年,魯國畢竟是父母之邦啊!”

於是,孔子啟程歸國,時年38歲。

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至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的孔子已經 51歲了。

在中都宰的位上,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做了很多的事情,卓有成效。有一次,魯定公問孔子,能不能用治理中都的辦法治理魯國,孔子回答得相當有信心:“用我的方法治理天下都可以,何況隻是一個魯國呢?”

於是,一年之後,孔子便被另任為司空,接著再任為大司寇。這樣,孔子參與政治的抱負終於實現了。

孔子在任司寇時,強調“仁治”、“禮治”的教化作用,反對濫施刑罰。比如,有一次在處理父子訴訟案時,麵對父親告兒子不孝、兒子告父親打人的控告,問清情況的孔子並沒有立即判誰的罪,而是把他們監管起來讓他們各自反省。等到都想通了並且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不對之處,孔子竟然把他們全部釋放,結果是自此父慈子孝,連個口角也不再發生。

當時的當政者季桓子對此提出批評,認為孔子是背離以孝治民的道路。但是孔子仍然堅持自己的做法,認為為政者要做表率,反對不教而誅,主張不殺無辜、不濫施刑罰。

還是在孔子的司寇任上,有一次從衙署下班回家,路上聽到了馬廄失火的消息。他首先關心和問及的,是人有沒有受傷,而沒有問及馬匹及財產的損失情況。

雖然這隻是一件不大被人注意的小事,卻也反映著孔子內心深處的“仁愛”的思想,體現了對於人的重視,而且危急時刻,更能夠看出人的根底的善惡。

作為全權負責公檢法的官員,處理案件,審判官司,當然是他的首要任務。在完成這一任務的時候,他一改以往由貴族官吏根據慣例專斷判決的習慣,而是從“仁”的精神出發,將民主的東西引進訴訟。將凡與案件有關的人員找來談話,一一問詢他們的意見,然後他再根據大家的意見做出分析,做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