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1 / 3)

第三十二章

士誌於道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①也,無莫②也,義③與之比④。”

子曰:“君子懷⑤德,小人懷土⑥,君子懷刑⑦,小人懷惠。”

【注釋】

①適:意為親近、厚待。

②莫:疏遠、冷淡。

③義:適宜、妥當。

④比:親近、相近、靠近。

⑤懷:思念。

⑥土:鄉土。

⑦刑:法製懲罰。

【解釋】

孔子說:“有些人立誌於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穿破舊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議論的。”

孔子說:“君子對天下的事情,沒先入為主地規定可以幹什麼,也沒規定不可以幹什麼,隻是按照義來辦事。”

孔子說:“君子關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關心的是鄉土田宅;君子關心的是法度,小人關心的是恩惠。”

孔子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隻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隻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

【故事】

大禹的愛國愛民精神

古代報國思想準確說應該始於夏代,因為從禹建立了夏王朝以後,人們才有了“國家”的概念。禹在建國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愛國愛民精神,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忠報國思想的源頭。

那是在帝堯時期,中原洪水為災,百姓愁苦不堪。鯀受命治理水患,他用堵截的辦法治水,用了9年時間,結果洪水未平。舜巡視天下,發現一點成績也沒有,就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

禹接受任務後,立即與百官商議對策。他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繩墨標杆等工具,進行實地勘察,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規劃水道。

禹穿著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帶頭幹最苦最累的活。幾年下來,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脫光了,手掌和腳掌結了厚厚的老繭,軀體幹枯,臉龐黧黑。老百姓見了無不心痛流淚。至今嵩山一帶還流傳著許多大禹治水的動人故事。

傳說,禹治水時,要在介於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間的軒轅山打出一條疏洪泄流的通道。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為一頭神力無比的大黑熊,連推帶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盡管民間傳說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見禹為治水患而付出的艱辛和犧牲。

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家門。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抱在母親懷裏,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隻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

禹鑒於前輩治水無功主要是沒有根據水流規律因勢利導,而隻采用築堤截堵的辦法,一旦洪水衝垮堤壩便前功盡棄的教訓,大膽改用疏導和堰塞相結合的新辦法。這就是順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溝河,除壅塞,開山鑿渠,疏通水道。

經過13年的努力,禹帶領人們開辟了無數的山,疏浚了無數的河,修築了無數的堤壩,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終於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

洪水剛剛退去,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麵,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教人們在地勢低窪的地方種植水稻,使農業生產也取得了進步。

禹勤奮地為萬民謀利,在天下的威望達到頂點。萬民稱頌說:“如果沒有禹,我們早就變成魚鱉了,也早就餓死了!”

帝舜稱讚禹,正式禪位於禹。禹在諸侯的擁戴下,以安邑為都城,國號夏。當了部落聯盟首領的禹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為夏王朝的長遠發展製訂了許多新措施。

禹曾在治水的過程中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了如指掌。於是,他把全國分為9個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禹還規定了五服製:帝畿以外五百裏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裏叫“侯服”,再外五百裏叫“綏服”,再外五百裏叫“要服”,最外五百裏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隻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製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製推行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