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為了管理國家還到南方巡視,在塗山約請諸侯相會。塗山位於現在的安徽蚌埠市西。為紀念這次塗山盛會,把各方諸侯部落酋長們送來的青銅鑄成九鼎,象征統一天下九州,成為夏王朝之象征。
禹還在視察少數民族地區時,沿途向當地人詢問習俗,鼓勵農耕,告其農時,播種五穀,教育部族酋長們講禮儀,知法度,不以強淩弱,和睦相處。同時又宣布,若有不聽教化者,要以兵征討,決不客氣。
禹關心百姓的疾苦。他看見窮人把孩子賣了,就把孩子贖了回來;見到有的百姓沒有吃的,就讓隨從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
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下車問候並哭了起來。隨從說:“罪人幹了壞事,你何必可憐他!”
禹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
禹成功治水,建立夏王朝,熱愛自己的國家,愛戴天下萬民。對於大禹的愛國愛民精神,後人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公而忘私、勤政為民的奉獻精神。大禹受命統率全國治水事務,始終以為民造福為己任。大禹13年在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公而忘私執政為民的代名詞。
二是革故鼎新、務實求真的科學精神。禹認真總結前人治水教訓,組織了全國性的大地測量,精研山水地理,虛心學習各地治水經驗,終於提出了改革古道、因勢利導的治水方略。
三是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大禹為了治水偉業,吃粗茶淡飯,穿破舊衣服,住簡陋房屋。正是他這種身先士卒、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成就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人類戰勝自然的典範。
四是和諧發展、依法治國的民本精神。大禹在帶領人民治理洪患的艱苦曆程中,最廣泛地接觸了人民,最深切地了解了民情,最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形成了以“敬民、養民、教民、護民”為主要內容的“民本”思想。
五是謙虛謹慎、廉潔奉公的自律精神。 舜評價大禹說:“成治水之功,行聲教之言,成就最大。勤勞於國,盡力溝洫;節儉於家,卑宮菲食。謙恭而不自滿,可謂賢才之最。備受讚美而不驕,天下無人敢與之爭能;不尚征伐而戰績斐然,天下無人能與爭功。”
大禹的愛國愛民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幾千年來,不斷被炎黃子孫發揚光大,使大禹精神超越了時代的界限,升華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
伊尹的濟難報國之誌
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到了桀期間,由於夏桀昏庸傲慢,不得民心,那些受盡欺壓的平民百姓指著太陽咒罵他:“你幾時滅亡,我們情願跟你一道滅亡!”桀的大臣們也都盼望夏朝早點滅亡。
這些都被湯看在眼裏。湯又叫“太乙”,他是夏王朝在黃河下遊的一個屬國商國的首領。湯見夏桀腐敗殘暴,就決心與他爭奪天下。
湯一天到晚總考慮怎樣推翻桀的計劃,一日三餐,馬馬虎虎,並不留心飯菜質量怎麼樣。這種情況,早被細心的廚師伊尹看到了。
伊尹出身低微,養父是有莘國廚師。伊尹聰明好學,很有才幹,終於學得一身好手藝成為一位名廚。伊尹的烹飪技術十分高超,尤其是擅長精製味美的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傳四方。
喜愛喝湯的商湯聽說後,就派人向伊尹的主人莘氏索要伊尹,遭到了拒絕。商湯不死心,為得到伊尹,不惜向莘國公主求婚,以迎娶不美貌的公主為代價。莘氏答應了,而且讓伊尹做女兒的陪嫁物。
伊尹佩服有大誌的人,他聽說湯有遠大誌向,高興壞了,立刻背著烹調用的“玉鼎”和“砧板”跟著去了。從這時起,伊尹就已經不再滿足於為國君做那可口的飯菜與酒肴,他更有一顆在政治上的忠君報國之心。
事實上,在伊尹的心目中,經常考慮的是整個國家普天之下的人民的生存狀況及命運問題,他認為在商湯管理的範圍內,隻要還有一個男子或是婦女,沒有受到堯舜之道的恩澤的話,就如自己把他們推進溝壑中一樣。他把天下個別人的疾苦,視為整個國家人民的疾苦,把天下人民的災難,視為自己沒有盡到拯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