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子陵是東漢初期人,跟劉秀是同學。劉秀做了皇帝以後,就召嚴子陵到京城去做諫議大夫,他不肯,隱居在富春山。相傳嚴子陵經常在富春江邊上釣魚,因此祠堂就造在釣魚台旁。
範仲淹為嚴子陵寫了一篇記文,其中有一首讚頌嚴子陵的詩,詩中寫道: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德,山高水長。
範仲淹寫成詩後,就把這首詩拿給至交好友李泰伯看,並讓他提出批評意見。李泰伯讀後,再三歎服,然而覺得意猶未盡,他站起來說:“先生的詩是一首好詩,先生的文章一旦傳出去,必定名聞於天下,我想冒昧地改動一個字,使它白璧無瑕。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範仲淹已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給這樣一個人提意見,李泰伯實在有點兒誠惶誠恐。範仲淹聽後,肅然起敬,馬上站了起來,拱手說道:“是哪一個字,快請說出來。”
李泰伯說:“‘雲山’‘江水’等詞句,從內容上說,十分宏偉開闊,博大奔放;從用詞上說,極有氣派,又與嚴子陵的居住環境吻合,白璧無瑕、韻味無窮,然而下麵用一個‘德’字接著它,似乎顯得局促狹隘而且淺白了,換個‘風’字您看怎麼樣啊?”
範仲淹此時似乎屏住了呼吸,聚精會神地聽著,聽罷頻頻點頭,連聲稱“妙”,說罷他又低低吟誦一遍: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果然味道與“德”字大不相同,改用“風”字既包含了“德”的含義,又有“風傳千裏”、“風流千古”的意味,因此更能反映嚴子陵的高風亮節,反映出他對嚴子陵的崇高敬意。
想到這裏,範仲淹對李泰伯佩服不已,嘴裏說著:“太好了,太好了,真是高見。”說著,就跪下來拜謝李泰伯。
李泰伯一見,慌忙扶起範仲淹,趕緊說:“不必!不必!”
範仲淹虛心聽取別人對他的詩文的修改意見,寫文章常常字斟句酌,因此才有那樣千古傳誦的名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範仲淹認為,關心國家大事,為天下人解憂,這是一個臣子最應遵循的原則,是尊重國家,尊重人民,是最大的“禮”。
範仲淹自幼喪父,艱難的生活經曆使他十分熟悉民生的疾苦,關心國家命運,敢於直言不諱地對朝政得失、民間利弊提出意見。範仲淹在任天章閣待製期間,發現宋仁宗皇帝年已20歲,但朝中各項軍政大事,全憑60歲開外的劉太後把持,而且聽說這年冬至那天,太後要讓仁宗同百官一起,在皇帝辦公的前殿給她叩頭慶壽。
範仲淹認為,家禮與國禮不能混淆,損害君主尊嚴的事,應予製止。於是他奏上章疏,批評說:“在內宮事奉親長,自當有家人禮儀,但在朝廷上天子和百官站在一起,朝南禮拜太後,不可成為後世的禮法。”
後來,範仲淹再上一章,幹脆要求劉太後撤簾罷政。朝廷始終保持緘默,卻降下詔令,貶範仲淹離京,調任河中府通判。
3年後,範仲淹被恢複天章閣待製職務,擔任對付西夏的軍事重任,在軍旅生涯中屢建功勳。範仲淹內心剛毅,外表謙和,以禮為重,虛懷若穀。他一生堅持進步理想,以天下為己任的高風亮節,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