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2 / 3)

龜山學派反對王安石的新學,注重《六經》等儒家經典,推崇《大學》和《中庸》,認為《大學》是學者入門之書,《中庸》為聖學之淵源。

楊時的學說到朱熹時,被發展為與“濂學”、“洛學”、“關學”並稱的“閩學”。因此,楊時被尊為“閩學鼻祖”。

楊時的年壽很高,活到83歲。他的政治地位與學術地位都相當高,因此其學術思想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宋史·道學傳》記載:

東南學者唯楊時為程氏正宗。

南宋時期“東南三賢”的朱熹、呂祖謙、張栻,與龜山學派都有師承關係,其中尤以從羅從彥、李侗到朱熹一係為最有影響。楊時的龜山學派也就成為從二程到朱熹理學之重要環節。

位於現在的河南扶溝縣城內書院街的大程書院內,有一座講堂,中間塑有程顥的坐像,再現了他接人待物“春風滿麵”的曆史舊幕。

據史書記載,程顥平時獨坐或閉目養神,或思考問題,總是一臉嚴肅,像雕塑一樣。而給學生解答問題或待人接物卻滿麵春風,和藹可親。

講堂東邊的一組塑像,隻見程顥、程頤端坐師位,楊時、遊酢、呂大臨、謝良佐這程門四大弟子,都滿臉恭敬地站立求教,生動再現了“程門立雪”的典故。

事實上,楊時的理學建樹恰恰源於“程門立雪”的精神。而這個故事本身,充分展示了一個學子求學師門,講究禮儀,尊師重道的優秀品質,在中華禮儀文化中大放異彩。

範仲淹處處以禮為重

宋代禮儀文化在範仲淹身上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他為人處世以禮為重,為世人所稱道。

範仲淹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不僅教育兒子怎樣以仁義之心接人待物,更是身體力行,禮待學人,虛心學習。在國家問題上,他更加重禮尊禮,表現了不計個人得失、以國家為重的襟懷。

範仲淹注重禮節,常常對孩子進行如何接人待物的教育。他給兒子取名叫範純仁,寓意就是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夠為別人著想,仁義待人。範純仁從小知道這是父親對他的期許,成年後自然而然地常常鼓舞自己,並督促自己這樣做。

有一次,範仲淹跟範純仁說,讓他把500鬥麥子從京城運到江蘇。範純仁在途中遇到了父親的老朋友,父親故友說他家裏父母去世了沒有錢安葬,還有女兒都還沒有嫁出去,生活狀況比較窘迫。

範純仁聽完了,馬上就把500鬥麥子賣掉,把這些錢送給這位長輩。結果錢還不夠。範純仁想,幫人要幫到底。所以,他當場把運麥子的船也賣了,最後才湊夠了錢。

範純仁處理完之後,回京城見父親,報告他在途中的情況。範仲淹得知麥子被賣掉,立刻對兒子說道:“為什麼不把麥船送給他呢?”

範純仁聽父親說出這話,心裏一陣輕鬆,回答道:“我已經送給他了。”

僅憑這件事,就可知範仲淹的家風已經傳給了他的兒子。範純仁後來做觀文殿大學士,常常教育子弟說:“如果能用苛求別人的心來要求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別人,就不怕做不成聖賢!”

在以禮待人問題上,範仲淹自己做得更為極致。有一年,範仲淹在浙江桐廬做官時,因為十分敬仰崇拜嚴子陵,他特地為嚴子陵建造了一座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