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楊時恭立雪地敬恩師
禮儀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範,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宋代的楊時為了求學,在大雪紛飛的天氣立於老師門外等待求教,可謂以禮敬人的典範。
那是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
楊時小時候就很聰穎,顯得與眾不同,善寫文章,讀起書來又很用功。4歲入學,7歲就能寫詩,8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15歲時攻讀經史。楊時常對人家說:“學習對於我像吃飯一樣,是我內心的需要,所以在任何時候我都不放鬆學習。”
楊時還認為,學習不僅需要有決心,而且必須有崇高的目標。他說:“學習和射箭一樣,必須先有目標,然後才可放射,善於學習的人,也一定先有自己的目標,然後才能訂出學習計劃,循序漸進。糊裏糊塗是學不好的。”
楊時自己就是按照這一辦法進行學習的。他年紀不大就能寫一手好文章,後來又專心鑽研經史,不久考中了進士。當時的理學大家程顥、程頤兄弟講學很有名,四麵八方的人都來向他們求教。楊時也棄官不做,到程顥處登門求教。
楊時虛心好學,進步很快,當他南行回家,程顥目送他感慨地說:“我的思想從此往南去了。”表達了對楊時懷念之情。後來程顥去世了,楊時很悲痛。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程頤做老師,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
這時的楊時已經是40歲的人了,對理學已有相當造詣,但他仍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勤奮好學。
一天中午,楊時在學習上碰到了疑難問題,便和同學遊酢一起去請教老師程頤。走到程老師家門口,楊時剛想敲門,忽然聽見程老師打鼾的聲音,就悄悄地對遊酢說:“程老師正在午睡,咱們在這兒等一會兒吧!”
他們就站在門口,默默地背書,靜靜地等待著。
就在楊時等老師的時候,天上下起了鵝毛大雪,而且越來越大,天地間一片茫茫,時間不長,地麵上就積出厚厚的一層雪。隻見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披上了潔白的素裝。
楊時、遊酢馬上成了兩個雪人,形如雪雕一般。遊酢建議回去,但楊時堅決不同意。楊時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過了很久,程老師醒來,發現兩個學生站在門口的雪地裏,就急忙把他們拉進屋裏。這時,門外的積雪已經有一尺來厚了。楊時和遊酢站過的地方,留下兩雙深深的腳印。
程老師心疼地說:“外邊雪這麼大,你們為什麼不進屋呢?”
楊時望著程老師慈祥的麵容,說:“老師,您在休息,我們不能驚動您。”
程頤聽了,兩眼望著門外漫天飛舞的大雪,久久沒有說話。從此,更加盡心盡力地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後來,楊時學成後回到南方繼續潛心研究和傳播程氏理學。他為弄清楚張載《西銘》之理,專門寫信向程頤請教。
楊時與當時南方著名學者胡安國、鄒浩、遊複、鄭修、李夔等為友。經過一傳數傳,弟子眾多,著名者有王蘋、呂本中、張九成等。
由於楊時對程氏理學的傳播,在南方形成獨家學派龜山學派,在二程理學和朱熹之間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被時人稱為“龜山先生”。龜山是楊時的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