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1 / 3)

第三十六章

君子喻於義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①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②於利。”

子曰:“見賢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④也。”

【注釋】

①貫:貫穿、貫穿始終。

②喻:明白、懂得、知道。

③賢: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也稱賢士。

④省:反省,自我反省。

【解釋】

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隻知道小利。”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

這是修養方法之一,即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實際上這就是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又以別人的過失為借鑒,不重蹈別人的覆轍。這種態度,在今天仍非常實用。

【故事】

毛遂自薦做說客抗秦

公元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平原君奉命去楚國求援,想與楚聯合抗秦。

平原君打算從食客中挑出20個有智有勇的人,隨他前往楚國。挑出19個人後,還有一個再也找不到合適的了。有個名叫毛遂的食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薦,平原君同意他隨同前往。

途中,同行的人在與毛遂交談過程中,逐漸發現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都很欽佩他。他們到楚國後,楚王不願聯合抗秦,平原君也說服不了他。毛遂代表其他19位義士去說服楚王。

楚王聽說毛遂是平原君門下的食客,怒氣衝衝地要他滾出去。毛遂一手提劍,一手拉住楚王的衣袖,慷慨陳詞,層層推進,一再說明聯合抗秦的重要性。

楚王被毛遂勇敢的舉動驚呆了。接著,毛遂又向楚王分析說,共同抗秦對趙、楚雙方都有好處,道理是如此清楚、明白,楚王沒有理由反對。毛遂的一席話,使楚王佩服得五體投地。楚王決定和平原君聯合抗秦,很快為趙國解了圍。

從此,毛遂成了平原君家中的貴客。

柳公權尊禮而傳美名

唐代禮儀文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還有一定程度的創新,並使之貫穿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比如師生之間仍以“尊師”為核心,君臣之間君尊臣卑的綱常得以強化等。在這些方麵,柳公權可謂重禮尊禮的代表,體現了唐代禮儀的道德性。

柳公權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柳體”的創立者。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他曾經以弟子之禮拜師,以臣子之禮勸諫皇帝。這中間的故事,一直被後世傳為佳話。

柳公權小的時候,由於他特別喜歡寫字,到了十四五歲便能寫出一手好字,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日子久了,他心裏美滋滋的,不知不覺就驕傲起來,以為天下“唯我獨尊”了。

這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夥伴們玩耍,玩什麼好呢?這個說捉迷藏,那個說摔跤。柳公權說:“不行不行,咱們還是比比誰的字寫得好吧!”

於是,大家便在大樹下擺了一張方桌,一場“筆會”就這樣開始了。柳公權書法底子好,很快寫完了一篇,心想:“我肯定是第一了,誰能比得過?”心裏這樣想著,臉上也顯露出洋洋得意的神情。

這時,一個賣豆腐腦兒的老頭放下擔子,來到桑樹下歇涼。他很有興致地看孩子們練字,柳公權遞過自己寫的說:“老爺爺,你看我寫得棒不棒?”

老頭接過去一看,隻見紙上寫的是“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老頭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皺了皺眉頭,沉吟了一會兒,說道:“我看這字寫得並不好,值不得在人前誇。這字好像我擔子裏的豆腐腦兒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有形無體,還值得在人前誇嗎?”

幾個小夥伴都停住筆,仔細聽老人的品評。柳公權見老頭把自己的字說得一塌糊塗,不服氣地說:“人家都說我的字寫得好,你偏說不好,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

老頭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當,不敢當!我老漢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京城裏看看去吧!”

柳公權起初很生氣,以為老頭在罵他。後來想到老頭和藹的麵容,爽朗的笑聲,又不大像罵他,就決定到京城裏去看看。

華京城離柳公權所在的柳家塬有20多千米路。第二天,柳公權起了個大早,悄悄給家裏人留了張紙條,背著饃布袋就獨自往華京城去了。柳公權進了京城,打聽路人那個用腳寫字的人在什麼地方。路人告訴他那人在北街,柳公權按照地址找去。

柳公權來到北街,見一棵大槐樹下掛著個白布幌子,上寫“字畫湯”3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筆法雄健瀟灑。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去看,不禁驚得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