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墨子堅持苦行為義
春秋戰國時期的義利之爭是一個時代命題,也是先秦時期諸子普遍關注的話題。除了孔子、孟子對“義”和“利”的闡釋和親身實踐外,墨子繼他們之後創立了墨家學派,這一學派對“義”和“利”也有自己的認識。
墨子,戰國前期小邾國人。小邾國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滕州。他好學深思,苦讀博覽,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
墨子經過長時間艱苦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義”、“利”觀,即“以德為先”,“身體力行”,實現“兼相愛、交相利”,國泰民安的理想社會。
要實現這一崇高理想,教育就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墨子認為,教育是一種“為義”的活動。教育可以培育出有德之人,使人認識義的重要性。
當人們意識到行義不但能使自我受益,也可以給整個社會帶來公義,那麼人們也就會樂於從事行義的活動了。
有一次,有一個遊曆到墨子門下的人,身體很好,思慮敏捷,墨子想讓他跟隨自己學習。墨子對他說:“姑且學學吧,我將讓你當官。”
用好言好意勉勵他後,他答應學習。這個人學滿一年,就向墨子求官職。墨子說:“我其實不能讓你當官。”
這個人問:“當初你說讓我當官的呀?”
墨子說:“你聽說過一個魯國的傳說嗎?魯國有兄弟五人之家,他們的父親死了,那個長子嗜好喝酒而不肯出資安葬父親。他的4個弟弟說:‘你出資替我們安葬父親,我們會為你買酒的。’用好話勸勉之後長子安葬了父親。葬後長子就向他4個弟弟要酒。4個弟弟說:‘我們不能給你酒。你安葬你的父親,和我們安葬我們的父親是一樣的,你安葬的哪裏僅僅是我們的父親?你不安葬那麼人家將會嘲笑你,因此我們勸勉你安葬。’”
墨子最後和這個人說道:“現在你需要行道義,我也需要行道義,哪裏隻有我一個人講道義的?你不學習,那麼人家將會嘲笑你,所以我當初隻是為了勸勉你學習。”
墨子不僅僅是注重“義”、“利”觀的教育,把勸學當作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還把行義看得重於一切,“萬事莫貴於義”。
墨子本人曾經止楚攻宋,楚惠王打算以書社封墨子,越王也打算以吳之地方五百裏以封墨子,但墨子都沒有接受。此“義”舉被傳為美談。
墨子對弟子更是要求用“義”來處理人們的各種利益關係和社會關係,要求其在生死、貧富、親疏麵前,必須以“義”為原則做出選擇,即謂:“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
墨子曾經使人到衛國做官,去做官的人到衛國後卻很快回來了。墨子問他為什麼回來,那人回答說:“衛國與我說話不合。說給我1000盆的俸祿,卻實際給了我500盆,所以我離開了衛國。”
墨子又問:“如果給你的俸祿超過1000盆,你還離開嗎?”
那人答道:“不離開。”
墨子說:“既然這樣,那麼你不是因為衛國說話與你不合,而是因為俸祿少。”
墨子接著說:“世俗的君子,看待行義之人還不如一個背粟的人。現在這裏有一個人背著粟,在路邊休息,想站起來卻起不來。君子見了,不管他是少、長、貴、賤,一定幫助他站起來。為什麼呢?說這是義。現在行義的君子,承受先王的學說來告訴世俗的君子,世俗的君子,即使不喜歡不實行行義之士的言論也罷,卻又加以非議、詆毀。這就是世俗的君子看待行義之士,還不如一個背粟的人了。”
後來,墨子又派弟子高石子到衛國從政。衛君給予高石子優厚的俸祿,安排在卿的官位上。高石子3次朝見衛君,每次都詳述墨子的治國方略,衛君隻是點頭稱好,卻不采納實行。
因此,高石子辭官回去,向墨子彙報說:“以前先生講過,天下無道,仁義之士不該處在厚祿之位。現在衛君因老師您的緣故給我很高的待遇,我不願在那裏貪圖俸祿和官位。”
墨子聽了很高興,就對得意的大弟子禽滑厘說:“背義而向往俸祿的人很多,拒絕俸祿而向往義的人很少。高石子就是為義背祿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