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2 / 3)

第二天,箕子去勸商紂王,商紂王卻將箕子的頭發剪掉,把他囚禁起來。

後來,微子進諫,商紂王依然不聽,微子隻好抱著祖先的祭器遠走他鄉,到朝鮮半島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大臣辛甲進諫了75次,商紂王絲毫不改,於是投奔了周文王。

許多大臣看到商紂王已經無可救藥,便紛紛棄商投周。商紂王已經落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而此時,周武王率軍東征已經打到了孟津,大小諸侯背叛商朝來和周會盟的有800多個,商王朝已是風中殘燭了。

比幹覺得為人臣子不能像微子那樣說走就走,就是殺頭挖心也得據理力爭。他冒著滅族的危險,連續3天進宮抨擊商紂王的過錯。

商紂王被比幹批評得無言以對,惱羞成怒地喝問:“你為什麼這樣堅持?”

比幹說:“君有諍臣,父有諍子,士有諍友。下官身為大臣,進退自有尚盡之大義!”

商紂王又問:“何為大義?”

比幹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學此無道之君,難道不怕丟失了天下嗎?我今日進諫,正是大義所在!”

商紂王聽到這裏後勃然大怒,於是他說:“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說罷,命人剖胸取心。

比幹毫無懼色,慷慨就戮。比幹忠於朝廷、冒死苦諫的精神為後世所敬仰。

後來周武王為比幹封墓,賜比幹的子孫為林姓。

此後,曆朝曆代都在立碑、建廟及封諡上大力宣揚比幹,民間都把比幹尊為“文財神”。

於謙甩袖管兩袖清風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24歲中進士,不久就擔任監察禦史。他為官清廉,為人耿直,明宣宗很賞識他的才能,先後破格提拔他為河南、山西巡撫。

明宣宗去世以後,9歲的太子朱祁鎮繼位,就是明英宗。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專權。王振勾結內外官僚作威作福,於謙看不慣他獨攬朝政,從不逢迎他。為此,王振對於謙非常忌恨。

當時外省官員進京朝見皇帝或辦事,都要賄賂朝中權貴,否則寸步難行。於謙在擔任巡撫從外地回京時,他的幕僚建議他買些麻菇、絹帕、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孝敬權貴。於謙從來不這樣做,他甩了甩兩隻寬大的袖管,說:“我就帶兩袖清風!”回到家裏,他還寫了一首題為《入京》的七絕詩表明自己的為官態度。他在詩中寫道:

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薑詩夫婦孝行感天動地

漢代是對孝悌非常重視的時期,東漢時期朝廷將孝廉作為選才用人的重要途徑,每年或每兩三年必發布“舉孝廉”的功令。薑詩被推舉做孝廉就是一例。

東漢時期,在廣漢雒縣汛鄉,就是今天四川省德陽市孝泉古鎮,那裏住著一戶人家,戶主名叫薑詩。在他還小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隻與母親相依為命。

平日裏,薑詩格外孝順,盡心侍奉,從未讓母親憂心生過氣。鄰裏鄉親看在眼裏,都對他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讚不已。於是,薑詩侍母的孝名就在鄉裏傳開了。

雒縣有位名士叫龐盛,有一個聰明賢惠的女兒,從小教以詩書禮儀,織布裁衣,對父母也是百般孝順。轉眼也到了該出嫁的年齡,盡管上門提親的人是絡繹不絕,卻都被一一拒之門外。

原來,女兒曾經對父親立下了這樣的心願:“爹爹,《孝經》說道:愛其親而且愛他人者,謂之孝悌之德。您得為女兒找個孝順父母的好夫君啊!”

一天,龐盛聽聞了薑詩的孝名,於是,便派人去打聽薑詩的為人。發現薑詩名不虛傳,而且為人正直,終於捋著胡須,長長地舒了口氣,放下了心中的石頭。

幾經周折,薑詩和龐女結為夫婦。夫妻倆恩愛相處,過起了男耕女織的生活。過後一年,又生了一個胖小子,雖然生活苦了點,卻過得是有滋有味。夫妻倆都對母親孝順備至,龐氏尤其精心照顧,給婆婆打洗腳水,捶背揉肩,自己也樂在其中。

轉眼幾年過去了,兒子漸漸長大,薑母卻日漸衰老,不承想又犯了眼疾。因為生活的不便,薑母脾氣暴戾起來,對媳婦就有了不滿之心,加上鄰裏有人嫉妒,趁龐氏不在家的時候搬弄是非,薑母越發對龐氏沒有好臉色。

薑詩夫婦誠惶誠恐,侍奉母親更加小心在意,生怕惹得母親生氣。有一天晚上,薑母夢到離家六七裏的江水可以醫治自己的眼疾,便對兒子媳婦說起這件事。薑詩信以為真,叮囑妻子去江中取水,不能有絲毫怠慢。

龐氏自然理解婆婆的心情,也想盡自己的一份孝心,就毫不猶豫地挑起水桶去江邊擔水。山邊的道路艱難行走,她走了一個小時,終於來到江邊,立即裝滿兩桶水,挑回家中。她把水煮沸,晾好溫度後端給婆婆。

婆婆喝了江水,覺得味道甜美,好像病也減輕了一半。於是,龐氏每天都挑著水桶,到江邊去取水。雖然辛苦勞碌,但她心中十分高興,因為婆婆的病已經慢慢痊愈,身體也比以前好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