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1 / 3)

第三十章

孝莊文皇後公而忘私

在古代社會裏,有許多身居高位、品德高尚的皇太後。清代的孝莊文皇後,就是其中的一位。孝莊文皇後,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也叫本布泰,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的次女。

孝莊13歲時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妻,後來皇太極在沈陽突然病故,她痛不欲生,想以身相殉。由於諸王貝勒以子女年幼,需要撫育教養為由多方勸阻而止。

皇太極生前沒有立繼承人,他去世後,諸兄弟為了皇位相爭為亂,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之間的相爭尤為激烈。

為了避免相爭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布木布泰最後采取折中的方案,由皇太極第九子、時年6歲的福臨繼位,即順治皇帝,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

順治繼位後,尊布木布泰為皇太後。而此時的多爾袞,其奪取皇位的野心並未消失,相反隨著權勢的不斷擴大和加強,其當皇帝的欲望越加強烈,從而給順治的皇位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威脅。

皇太後為了維護順治的皇位,處處以國家利益為重,一心為公,甚至付出了自己一生幸福的代價。她按著當時滿族父死則妻其後母,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下嫁給多爾袞。以此來籠絡和控製多爾袞,鞏固福臨的地位。

為了順治帝位的穩定,皇太後百般籠絡一批有實力的漢族上層勢力,設法使已歸順清王朝的孔有德、吳三桂、耿精忠等效忠大清,為他們封王進爵。

她還將平南王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召到宮中施以教育,並招為義女,以郡主視之。又把皇太極的女兒和碩公主嫁給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以聯姻結親手段進行拉攏控製。

由於清代初期的長期戰亂,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大量災民流離失所,社會極不安定。為此,皇太後在宮中一再提倡節儉,並多次將宮中節餘銀錢賑濟災民。這既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安定,也有利於穩固順治的皇帝地位。她所倡導的節儉家風,影響了後來的康熙、雍正兩朝。

順治去世後,由其子玄燁繼位,這就是康熙帝,他尊皇太後布木布泰為太皇太後。由於布木布泰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妃子,諡號“孝莊”,又因她的兒子和孫子都做了皇帝,故史稱“孝莊文皇後”。

孝莊文皇後全力輔佐康熙帝玄燁主政。康熙皇帝10歲喪母由她教養,她們祖孫兩人之間感情十分深厚。康熙繼位後,幾乎每天上朝之前或下朝之後,都要到孝莊文皇後那裏去問安。

康熙執政之初,4位輔政大臣鼇拜、蘇克薩哈、遏必隆、索尼矛盾重重,各有野心。孝莊文皇後對他們分化、利用,最終擒了稱雄一時的鼇拜,鞏固了皇權。

此後沒多久,“三藩”開始作亂。孝莊文皇後不但支持康熙力排眾議,撤三藩,平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而且多次拿自己的份銀犒賞出征的將士,深得人心。

在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起兵反清的緊急時刻,孝莊文皇後果斷推薦已被免職的大學士圖海為將,從而平定了北方,穩定了大局。

孝莊文皇後一心為公的高尚品德,對她的子孫和身邊的大臣影響極深,從而也博得了子孫和大臣對她的尊敬和愛戴。康熙親政後數年,凡重大事件,都請示孝莊文皇後而後才施行。

康熙帝非常尊重孝莊文皇後,他常說:“趨承祖母膝下30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若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有今日成立。”這個評價之高,無人能及。

1687年底,孝莊太皇太後離世,享年75歲。

這位為大清王朝披肝瀝膽的巾幗至尊,去世後並未按慣例全國舉哀。康熙遵照她生前的遺囑,把靈柩暫時停放在河北遵化的“暫安殿”內,一停就是40年。直至雍正一朝,才正式安葬在東陵地宮。因地宮在沈陽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之西,故有“昭西陵”之稱。

孝莊文皇後是從內蒙古科爾沁草原走出,在清代皇宮長達60多年,為清王朝奉獻一生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她曆經4帝,躬助3朝,兩扶幼主,對調和清宮內部矛盾和鬥爭,穩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大清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