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1 / 2)

第二十九章

善為我辭

季康子①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季氏使閔子騫②為費③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複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注釋】

①季康子: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

②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孔子的學生。

③費:季氏的封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北一帶。

【解釋】

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季康子又問:“端木賜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於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又問:“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冉求有才能,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

【故事】

輔助兩代周王的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又稱周公旦,也稱叔旦,諡“文公”。他是周代周文王的兒子,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他曾先後輔助周武王滅商、周成王治國。他製定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種製度,使西周奴隸製獲得進一步的鞏固。

周公是我國古代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同時又是我國古代教育開創時期的傑出代表,他對我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曾經起過巨大的作用。

周公自幼為人誠實忠厚,孝敬父母,多才多藝。在周文王之時,周族在岐山附近已經獲得了很大發展。周文王去世後,周武王繼承父位,繼續進行消滅商湯的事業。

周族與商朝軍隊經過“牧野之戰”,最終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周武王褒封了一些功臣,使天下逐漸得以穩固。

在周武王滅商的過程中和滅商之後,周公一直是周武王的得力助手。由於他過度勞累,周武王在消滅商朝後的第二年便生了病。

有一次,周武王憂慮天下尚未安定,結果一夜沒有睡。周公得知後,急忙趕到周武王那裏。周武王覺得自己已經不久於人世了,便托付後事,將一些想法告訴了周公。

周朝當時還未完成統一,周武王想讓自己的子嗣完成統一大業,但是他的兒子姬誦還很年少,不能擔負起這個重任。所以在兩人交談時,周武王希望讓周公在自己去世後繼承王位。

周公聽說要讓自己繼承王位,他非常驚恐,就哭著作揖,既感激又害怕,連忙說自己不能這麼做。

周公認為,周朝剛創下基業,政局還不穩定,姬誦年幼無知,還沒有治理國家能力,如果想要鞏固新生的政權,就需要經驗豐富的君主。所以周公隻想暫時代替姬誦打理國事,等姬誦長大再主動交出權位。

就這樣,周武王的兒子姬誦被立為太子,由周公負責培養和教育。在周武王去世的當年秋天,周公為年僅13歲的姬誦舉行了加冠禮,以示姬誦已經長大成人,讓他登基,被稱為周成王。

此時周公領導百官,擔負起了安定天下和鞏固周朝統治的重任。周公輔佐周成王,處理政事,這在當時這種混亂的局勢下,對於穩定人心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然而,盡管周公兢兢業業地輔佐周成王,卻有人懷疑周公的動機不純。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等人製造謠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

時隔不久,管叔和蔡叔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勾結起來發動叛亂,陰謀奪取政權。周成王便命周公率兵鎮壓叛亂。周公領兵很快就討伐平定了管叔、蔡叔和武庚發動的反叛。

周成王遷都洛邑後,周公就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的慶典,在這裏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布各種典章製度,也就是著名的“製禮作樂”。

為了鞏固周朝的統治,周公先後發布了各種文告,從其中可以看出周公全麵總結了夏朝和商朝的統治經驗,才詳細製定了適合周朝的各種政策。周公曾先後發布了《康誥》、《酒誥》、《梓材》文告。

《康誥》的目的是安定原商朝的人民,其內容主要是“明德慎罰”。周文王因為“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才有了天下。

“明德”的具體內容之一就是“保殷民”。“慎罰”就是依法行事,這其中還包括商朝法製的合理成分。

《康誥》規定,刑罰不可濫用,有的案情要考慮五六天,或者10多天才能夠判定。至於殺人越貨或“不孝不友”的要“刑茲無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