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2 / 3)

楊士奇進入官場後,更是對人待物豁達大度,以大局為重,不記私怨。同僚中誰有過錯,常常為之掩蓋。

明永樂繼位後,楊士奇真正得到了重用,他與解縉等人一起被任命為明代首任內閣成員之一,自此之後,他成為了朱棣的重臣。

當時的廣東布政使徐奇把嶺南的土特產送給朝廷各大臣,唯獨楊士奇沒有。永樂帝也為他抱不平,而楊士奇毫不介意,並為徐奇辯解:“究竟接受了沒有,我現在記不清楚,況且些許土產,定然沒有其他的用意。”

自明惠帝以來,楊士奇擔任少傅、大學士多年,他在政治、經濟上的待遇都已是很可觀了。明仁宗即位之後,讓楊士奇兼任禮部尚書,不久改兼兵部尚書。

兵部尚書是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務的大官。對此,楊士奇心中卻很是不安,向明仁宗要求辭謝,他說:“我現任少傅、大學士等職務,已是到了限度了,再任尚書一職,確實有點名不符實,更怕群臣要背後指責。”

明仁宗勸解說:“黃淮、金幼孜等人都是身兼三職,並未受人指責。別人是不會指責你的,你就不要推辭了!”

楊士奇見君命難違不能再推,就誠心實意地請求辭掉兵部尚書俸薪。但他又說:“兵部尚書的職務可以擔任,工作也可以做,但豐厚俸薪不能再接受。”

明仁宗說:“你在朝廷任職20餘年,我因此特地獎賞你才給予你這種經濟待遇的,你就不必推了。”

楊士奇再三解釋說:“尚書每日的俸薪可供養60名壯士,我現在已經獲得兩份俸薪都已覺得過分了,怎麼能再加呢?”

這時,身旁的另一名大臣順勢插話勸解說:“你應該辭掉大學士的那份最低的俸薪嘛!”

楊士奇說:“要有心辭掉俸薪,就應該挑最豐厚的相辭,何必圖虛名呢?”

明仁宗皇帝見他態度這樣堅決,又確實出於真心,終於答應了他的請求。

楊士奇平生樂簡靜,閑暇時閉門讀書。居官奉職甚謹,在家裏絕不談公事,朝廷的事就是至親的人也不讓他們知道。

楊士奇在京城為相幾十年,妻子卻在家鄉躬勤家業,以耕作為務。妻子去世後,他十分悲痛,因公務在身未能回去親自為亡妻舉葬,隻買一塊石板刻上碑文寄回。他61歲時,明仁宗皇帝準備派人去他家鄉蓋造公宅,並要賜田200畝,楊士奇都婉言謝絕了。

在朝廷中,還有一位同楊士奇一樣受到曆代皇帝喜愛的大臣叫楊榮。楊榮處事果敢,駐守邊防曾屢建功勳,對於守邊的將領的才德也了如指掌。守邊的將領們每年都選用好馬饋送於他,當時已經即位的明宣宗對此也心中有數。

有一次,明宣宗故意向楊士奇問及楊榮的為人,楊士奇不假思索地直說:“楊榮通曉守邊軍務,我不如他。他雖然接受一點邊將的饋贈,這隻是白玉之瑕,希望皇上不必介意。”

明宣宗說:“楊榮曾經在背後數落你的缺點,你怎麼反倒為他的過失辯解呢?”

楊士奇說:“人人都有不足之處,看人要看正麵,不能存有偏見。所以,我希望皇上要像容忍我的過失那樣去寬容楊榮。”

明宣宗聽後,頻頻點頭,深感楊士奇胸懷之寬廣。這件事,後來被楊榮知道了,他深受感動,對於楊士奇的坦蕩為人更為敬佩。

1431年農曆七月十五晚上,明宣宗親臨楊士奇住所,看他的居室很破舊,說要為他修理,楊士奇也推辭掉了。隨後,明宣宗把東華門外的一座庭院賜予他,他卻分出一半與別人同住。

楊士奇之所以能曆任明五代王朝的大臣,訣竅隻有一個,那就是他為人謙恭禮讓,不貪不占,該放棄的堅決放棄,這在封建官場中是難能可貴的。

柳敬亭謙恭尊師言

古代數千年來所教化倡導的禮儀之風,也在市井百姓中多有體現。比如明清時期的柳敬亭,尊師重師,把恩師之言當作自己行動的指南,足可見古樸世風的感化作用。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的說書藝人,他原來叫曹永昌,家住江蘇泰州曹家莊。由於他好打抱不平,得罪了地方上的惡勢力,流浪到外鄉。

有一天,他睡在一棵大柳樹下,醒來後抓著拂在身上的垂柳枝條,聯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就改為姓柳了。他又默然地背誦起南齊謝朓《遊敬亭山》的詩,覺得“敬亭”兩字可取,便以“敬亭”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