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1 / 3)

第三十二章

楊士奇處世謙恭禮讓

朱元璋以一代帝王至尊,以禮待人樹立了典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朱元璋的處世風格也深深地影響了明代的許多臣子。在這之中,楊士奇就是最為典型的一例。

楊士奇是明代時曆任五代王朝的大臣。他沒有經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而是通過自學成才,由一個貧苦的寒儒做到了宰相一級。他寒士拜相與他早年的經曆和謙恭禮讓的處世風格密切相關。

楊士奇年幼時,家庭貧寒,父親早逝,5歲時隨母親改嫁到羅家。他知道自己的家世後,常常潸然淚下,私下裏用土磚作為神主,每日獨自焚香跪拜,祭祀先祖。後來繼父從戶外窺見他的行動,很受感動,恢複他姓楊。

楊士奇9歲時,繼父去世,便與母親回到老家泰和。當時家庭生活雖然十分貧困,但楊士奇一邊勞動,一邊刻苦讀書,勤勉奮進,立誌成才。

幼年的楊士奇不懂得悲傷,也沒有時間悲傷,因為他還要跟著母親繼續為了生存而奔走。上天還是公平的,他雖然沒有給楊士奇幸福的童年,卻給了他一個好母親。

楊士奇的母親是一個十分有遠見的人,即使在四處漂流的時候,她也不忘記做一件事,就是教楊士奇讀書。在那遍地烽火的歲月中,她丟棄了很多行李,但始終帶著一本《大學》。楊母慈愛善良,知書達理,常常以他的家世和親朋鄰裏的傳統美德對其進行教育。

母親的一言一行,楊士奇都一一記錄,彙編成一本《慈訓》。

楊士奇學習的時候,專心致誌,旁若無人,同學逗他玩耍他毫無所動。放學回家的時候,常常挾書獨行,思考問題。師長和親友都稱讚他的學習精神。

楊士奇的外祖父博學多才,看楊士奇是個有心計的孩子,十分器重,悉心培養,從嚴教導,使他小小年紀對《四書》、《五經》、《左氏傳》等著作就能過目成誦,凡屬對應句隨手拈來。外祖父曾經把江西鄉試的題目拿來考他,他對答如流。

有一次,楊士奇和表哥陳孟潔去往沙村拜訪劉東方老師。時值冬天,大雪漫天,飲酒正酣,劉東方老師以《雪霧詩》為題,叫他倆賦詩言誌。

陳孟潔的詩是:“十年勤苦事雞窗,有誌青雲白玉堂;會待香風楊柳陌,紅樓爭看綠衣郎。”

楊士奇的詩是:

飛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處踏瓊瑤;

不嫌寒氣侵入骨,貪看梅花過野橋。

老師批評陳孟潔的詩低俗,境界不高,十年寒窗,隻博得“紅樓爭看綠衣郎”。而讚揚楊士奇的詩誌趣高遠,表現了在苦寒中鍛煉成長的美好情懷。

在師友親朋的勉勵下,楊士奇更是發奮讀書,學業大進。由於他學識淵博,品行和才幹出類拔萃,15歲時就應鄉裏之聘,開館授徒。此後,他客居武昌等地,遊學教書,並著書立說,受到文人方士的讚譽和賞識,漢陽守令王叔英稱他為“佐才也”。

楊士奇平日總是寬厚待人,清廉律己。16歲時,向他拜師求學的學生特別多。當時有一個貧窮的讀書人,家有老母而無法奉養,但他沒有別的謀生之道,家裏還有老人要養,實在過不下去了。

楊士奇主動找到他,問他有沒有讀過“四書”,這個人雖然窮點,學問還是有的,便回答說讀過。

楊士奇當即表示,自己可以把教的學生分一半給他,並將教書的報酬也分一半給他。

他的這位朋友十分感動,因為他知道,楊士奇也有母親要養,家境也很貧窮,在如此的情況下,竟然還能這樣仗義,實在太不簡單。

少了一半收入的楊士奇回家將這件事情告訴了母親,他本以為母親會不高興,畢竟本來已經很窮困的家也實在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母親卻十分高興地對他說:“你能夠這樣做,不枉我養育你成人啊!”

楊士奇17歲時,姑母全家患疫疾,親戚鄰居不敢接近,而楊士奇每日都去照料,灑掃庭戶,煮湯熬藥,精心護理,直至全家康複。

楊士奇21歲在章貢琴江書院教書時,與當地縣令邵子鏡友誼甚篤。有一個商人路過琴江,關吏搜到攜帶的偽鈔,邵子鏡懷疑是商人一手偽造,要對其施刑,商人不服。

楊士奇知道這事後,覺得證據不確鑿,建議免刑,邵子鏡采納了他的建議。商人感謝不已,以50兩銀子相送,楊士奇拒不收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