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1 / 3)

第三十三章

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冉求曰:“非不說①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②。”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子遊為武城③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④?”曰:“有澹台滅明⑤者,行不由徑⑥,非公事,未嚐至於偃⑦之室也。”

【注釋】

①說:同“悅”。

②畫:劃定界限,停止前進。

③武城:魯國的小城邑,在今山東費縣境內。

④焉爾乎:焉爾,意即於此。

⑤澹台滅明:姓澹台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⑥徑:小路,引申為邪路。

⑦偃:言偃,即子遊,這是他的自稱。

【解釋】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定了界限不想前進。”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子遊做了武城的長官。孔子說:“你在那裏得到人才沒有?”

子遊回答說:“有一個叫澹台滅明的人,從來不走邪路,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屋子裏來。”

孔子極為重視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他問子遊的這段話,反映出他對賢才的重視。

【故事】

春秋第一相管仲

管仲(前723年或前716年~前645年),名夷吾,史稱管子。生於春秋時期的潁上,即今安徽省西北部,淮河北岸。周穆王之後代,諡號“敬仲”,故又稱管敬仲。管仲博通墳典,淹貫古今。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

管仲十分發展注重經濟,他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憑借自己的才能,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後來具有巨大影響。

齊襄公在位期間,政治混亂,人民生活困苦,國內矛盾非常尖銳。對此,管仲預感到齊國將發生變亂。於是,他和他的好朋友鮑叔牙擁戴公子小白登上了國君之位。這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做了國君後,任用管仲為相,並經常向管仲請教國家大事。管仲決心輔助齊桓公成就霸業。齊桓公向管仲請教富國、足民、強兵的策略。

管仲回答說:“要使國家安定富強,必須先得民心。要得民心,應當先從愛惜百姓做起。國君能夠愛惜百姓,百姓就自然願為國家出力。”

齊桓公於是問道:“百姓富足了,但是兵甲不足怎麼辦?”

管仲說:“兵在精不在多。士兵的戰鬥力強,就能以一當十。”

桓公又問:“兵強了,財力不足怎麼辦?”

管仲說:“開發鹽業、發展漁業、發展商業以此增加財源,從中收稅。這樣,軍隊的費用就也可以解決了。”

桓公聽了非常興奮,又問:“兵強、民足、國富,是否就可以爭霸天下了?”

管仲嚴肅地說:“還不可以。爭霸天下是大事,要製定具體的計劃。目前是讓百姓休養,讓國家富強安定,否則難以實現稱霸目的。”

齊桓公對管仲的一套富國強兵、治國稱霸的道理十分欣賞。

管仲改革的目的是“富國強兵”,他改革的重點在經濟方麵。首先調整分配關係,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此,他提出按照土地的肥瘠、產量的多寡征稅。這種辦法使賦稅征收很合理,農民也易於接受,也擴大了稅源,增加了財政收入。

管仲還主張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工商業,使兩者並舉。他利用齊國處在東海之濱的便利條件,發展漁業、鹽業,開發山川、林澤,鼓勵老百姓放手生產。這些措施使齊國經濟繁榮起來。

經過管仲的大力改革,齊國的國力日益強盛,出現了民足、國富,社會繁榮安定的局麵,為齊桓公稱霸諸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在齊國國力增強的時候,當時的周王室日益衰微,周兵在中原與各諸侯混戰,周朝的北方邊境也遭到外族襲擾,原本安定的環境遭到破壞,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管仲和齊桓公根據這一形勢,一是決定打出尊周王室為天下共主這麵旗幟,以號召其他諸侯國;二是主張抵禦周朝邊境的夷狄入侵,阻止周邊各少數民族對中原華夏族的進攻,以博得中原各國的擁護。這兩項措施,使得齊國動用武力出師征討,有了名正言順的理由。

前684年冬,齊國首先滅掉西鄰的小國郯。其後不久,在管仲建議下,齊國又與宋、陳、蔡、邾等國在北杏會盟,商討平定宋國的內亂。齊國的武力征討和會盟大見成效。其他各個諸侯國看到齊國逐漸強大,紛紛表示承認齊國的霸主地位,向齊國屈服。

前667年冬,齊桓公又召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國君在宋國的豳地會盟,幾乎全部中原國家都參加進了這次會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召伯參加,並賜齊桓公以侯爵。至此,齊桓公成為名副其實的霸主。

此後,齊桓公在管仲的輔助下,又多次大會諸侯。據史料記載,齊桓公前後會盟諸侯達11次之多,人們常說“九合諸侯”,隻不過是說會盟次數多。由此可見齊國在當時是多麼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