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1 / 2)

第三十八章

晏殊的誠實與正直

北宋時期對誠信思想的發展,除了在宰相李沆身上有很好的體現外,另一位宰相晏殊也是這一時期的典型。晏殊是北宋時期撫州臨川文港鄉人,素以誠實著稱。

晏殊小時候就誠實、正直,並且聰明過人,7歲能作文。14歲時,被江南安撫使張知白當作“神童”推薦給宋真宗趙恒。1005年,晏殊來到京城,與來自全國各地的3100多名舉人同時入殿參加考試。晏殊本可以直接由皇上麵試,但他執意要參加科舉會考。他認為隻有會考所反映出的成績,才算是自己的真實才學。

主考官同意了晏殊的要求,決定讓他同其他舉人一起會考。在考場上,晏殊非常地沉著冷靜,卷子答得又快又好,受到了宋真宗的讚許,賞他“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第二天又複試,題目是《詩賦論》。晏殊看見題目,發現考題是自己曾經練習寫過的。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向主考官說明實情:“考官大人,這個題目我曾經練習寫過,請另外出一個題目給我做吧!”

主考官不以為然,以為晏殊多事,就說:“做過的題目也不要緊,你寫出來,如果做得好,也可錄取。再說,另外換個題目,萬一做不好,就要落第,你要三思而行。”

晏殊似乎已經深思熟慮了,他說:“不換題目,即使考中了,也不是我的真才實學;換了做不好,說明我學問還不夠,我不會有一句怨言的。”

考官聽了,同意給晏殊另外再出一個題目。

晏殊拿到新題目以後,反複看了看,思考了一會兒,就拿起筆來一氣嗬成。考官驚呆了,覺得此人文思敏捷,真乃奇才。晏殊要求重新出題的誠實行為,而且真真實實地“考”出了自己的水平,受到人們的敬重,不僅在考生中傳開,也傳到了宋真宗那裏。

宋真宗馬上召見了晏殊,稱讚說:“你不僅有真才實學,更重要的是,具有誠實不欺的好品質!”

晏殊遇上自己熟悉的考題,原本可以輕鬆答出,在3000多舉人中一舉成名,卻請求另給題目,是晏殊傻嗎?不,因為他誠實,更因為他相信自己的真才實學。宋真宗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就特別喜歡他,並破格任用為翰林。

晏殊初出茅廬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隻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

有一天,宋真宗要為太子挑選老師,但不叫大臣推薦,自己直接點名要晏殊擔任。大臣們很驚訝。宋真宗說:“我聽說晏殊常閉門讀書不參加各種宴會,這是一個忠厚謹慎的人,放在太子身邊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