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1 / 3)

第三十七章

質勝文則野

子曰:“質①勝文則野②,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③,然後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④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注釋】

①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

②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采。

③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④罔:誣罔不直的人。

【解釋】

孔子說:“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隻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孔子說:“一個人的生存是由於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隻是他僥幸避免了災禍。”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故事】

孔子師徒要馬

傳說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有一天,天將近中午的時候,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又困又乏,就在路邊的樹陰下休息。孔子和弟子們又開始談詩論道,誰也沒有注意到他們的馬餓急了,掙脫疆繩,跑到旁邊的田地裏啃起了莊稼。

等到孔子他們要啟程時才發現馬沒有了。這時,馬已經啃倒了一大片莊稼。農夫發現後,便將馬牽走了。

子路自告奮勇前去要馬。他用手一指,大聲喝道:“小子,你憑什麼把我們的馬牽過去?快還給我們。”說話間,子路瞪眼握拳,農夫揮起鋤頭,兩個人就要打架。

子貢見了,便急忙跑去,向農夫作了個揖,不停地道歉,長篇大論地和農夫講道理,可是農夫根本就不聽。

這時孔子讓跟車的馬夫去。馬夫走過去說:“大哥,我的馬拉車至此,快要餓死了,你的地是如此寬廣,我的馬怎麼能不吃你的莊稼呢?”那個農夫聽了高興地解開疆繩,把馬交給了馬夫。

孔子含笑登車,對垂頭喪氣的子貢說:“你雖然口才出眾,辯才過人,但你那都是應酬王公貴族的,對於粗野質樸的農夫,你就是外行了。”

誠實為官的李固言

唐代儒生以文化和思想的傳承與創新為己任,繼承和發展了先秦時期對誠信之德的闡釋。他們不僅自覺地將誠信視為士大夫必備的道德操守,並將其作為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唐代儒生以誠交友、誠信為官現象比較普遍。唐代中期的儒生李固言就是其中之一。

李固言出身低微,自幼勤奮好學。他為人又忠厚老實,有一年去參加京試住在表親柳家。柳家的表兄弟們和他鬧著玩,偷著寫了“此處有屋出租”的字條貼在李固言的頭巾上。李固言自己一點不知道被兄弟們貼了紙條,他出門時,看見的人都偷著笑。

在當時,來京城考試的舉子為求登科,有“行卷”之說,即將自己的佳作呈教於達官貴人,求他們賞識,提高聲譽,以便中第。李固言想拿自己的文章去求教人,就跟柳氏兄弟商量。柳氏兄弟就帶他到一個地位比較低的官員許孟容的住地,讓李固言進去求見。

許孟容說:“我是個閑官,沒能力幫你。但是,你的心意,我記在心裏。”許孟容又看到李固言頭巾上的紙條,知道他忠厚,是被同齡人取笑了。

後來,許孟容升了官,當了科舉考試的主考官,李固言參加考試。許孟容原來就知道李固言忠厚,現在又見他的文章不但文筆流暢,而且見解獨到,就把李固言選為科舉考試的狀元。

李固言任華州刺史時,嚴懲奸吏,打擊地方豪強。他處事認真不謀私利,不為親友謀官。為政不計親疏,主張任人唯賢。任河中節度使期間,也積極革除弊政。